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重返80年代”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本论文尝试打破传统文学史研究“思潮+作家+作品”的路径,以文学演进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话语主体间的文学主导权之争为聚焦,来对80年代文学进行新的解读。就80年代文学话语本身而言,其承载了“延安时期”至“十七年时期”一脉相承的“文学—政治”话语体系至90年代市场经济影响下“文学—大众”话语体系间根本性转折嬗变的“桥梁”功能。那么,这其中有哪些话语主体?它们之间进行了怎样的话语博弈?而其又构筑了何种话语重建与转型的历程?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构成了论文的主体架构。论文正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80年代文学演进的整体态势与话语构成。论述了整个80年代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希冀中,所进行的文学自主性探索的整体脉络。此时从政治变革所带来的文学转向、到回归本体的审美自律性革新、再到市场化转轨影响下由精英向世俗强力转变的文学整体演进态势,构成了80年代文学话语重建与转型的基本语境。而作为话语主体的主流政治话语的意识形态导向功能、精英文学话语的启蒙价值和审美革新与初兴的文学市场话语的消费引导之间的审美主导权之争,则构成了整个80年文学话语重建与转折的基础。第二章,主流政治下的“新时期话语”重建。论述了“新时期”之初在政治变革的基础上,主流上层所进行的构筑主导权的话语重建的努力。一方面,其对于长久以来的“革命型”政治话语进行了新历史时期的自我柔性调适;另一方面,其对“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秩序进行了自由与规范兼具的根本话语预设。同时,在创作方向上确立了“拨乱反正”与“现代化”的总体话语追求,对“越轨话语”进行了引导与规约。通过一系列有张有驰的调适、调整与建构,主流政治话语完成了其“文学—政治”话语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建。第三章,主流话语秩序下的内在话语冲撞。论述了“新时期”之初文学与政治度过“蜜月期”后,在“文学—政治”话语体系下,主流与精英文学间的内在冲突。随着思想解放潮流的推进所带来的人性觉醒与启蒙力量的壮大,主流政治话语日益受到精英知识分子启蒙话语的冲击,二者于人的自由追求下的“人学”理念与艺术自由追求下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上不断发生着话语龃龉。整个文学界渐趋表现为“启蒙性”对“革命性”的取代,或曰“文学话语”对“阶级话语”的置换趋势。在此风潮下,主流话语所构筑的新的“文学—政治”话语秩序内部,愈发表现出潜在的危机与渐进式失效的解构之势。第四章,精英知识分子的文学话语转型重构。论述了滥觞于80年代初、至中期渐趋激烈的文学自律性话语变革。在文学理论层面,精英知识分子通过形象思维论争、“崛起派”论争、文学主体性论争等一系列话语论争,以及西方现代主义话语资源的引进,来淡化和消解政治话语,确立其审美性话语体系;在文学思潮构筑上,他们通过新潮的“作家—批评家—编辑”的话语同构,来进行“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新兴文学思潮的话语制造;而在创作领域,他们从“人性”到“理性”的启蒙推进与“内容”到“形式”的文本内转两条路径,来进行自律性话语转移。通过一系列全方位的审美变革,精英知识分子以强劲之势全面冲击了“延安文艺”传统下的“文学—政治”话语体系,一度实现了以“85风潮”为表征的“文学—审美”话语体系的根本性转型重构。第五章,初兴市场的介入与文学话语再度转型的酝酿。论述了80年代中后期,计划经济朝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所带来的雅俗话语力量的重新调整。在此阶段,基于激发改革活力与寻求自身发展的各自价值诉求,主流政治话语与精英文学话语均开始有意识地寻求同初兴的文学市场话语的合作。而随着80年代末市场力量的渐趋加强,文学话语开始朝向90年代成形的主流、精英、大众三元话语并置的方向发展,并初步开启了“文学—大众”话语体系的新的转型之势。第六章,80年代文学话语重建与转型的现代性反思。论述了在80年代文学剧变时代文学话语的激烈重建与转型重构背后,主流政治话语、精英文学话语与文学市场话语三种话语主体间的相互博弈中,所进行的“现代文学想象”的话语自主性探索,以及形塑的具有中国特定内涵的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与世俗现代性三种话语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其激烈的话语自主性探索中的“未竟之困”的现实桎梏以及话语建构价值取向上的限制与抉择间的审美得失,进行了现代性意义上的整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