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的MRA、CTA、DSA与标本对照观测及临床应用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_YA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已经成为人类疾病的3大死亡原因之一,死亡率和发病率均较高,50%~70%的存活人群遗留有失语、瘫痪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MRA、CTA、DSA影像可以对脑血管进行活体观测,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目的利用MRA、CTA、DSA影像技术,观测各脑动脉血管造影的长度、直径、夹角之间及其与标本之间的差异,以及在脑动脉狭窄、脑动脉瘤诊断上的应用价值,为脑血管病变的筛选、影像诊断、介入治疗等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施行脑血管检查者200例,且排除动脉狭窄、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病变,男性100例,女性100例,年龄19~67岁,作为正常组;经影像检查和手术证实为动脉狭窄、动脉瘤、脑血管畸形100例,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18~60岁,作为病变组。选取新乡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的成人尸体头部标本20例,经双侧翼点入路对脑血管进行解剖、观测,作为标本组。正常组脑血管检查者和脑血管病变组均采用MRA、CTA、DSA技术进行血管造影和图像后处理,使用工作站内的软件系统,测量主要脑动脉的径线、角度。测量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结果1.MRA、CTA、DSA影像可以清晰显示脑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大脑前动脉A1段、大脑中动脉M1段、大脑后动脉P1段、基底动脉的长度、直径和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夹角、基底动脉顶端夹角、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夹角,在MRA与CTA之间、MRA与DSA之间、CTA与DSA之间和DSA影像与标本的夹角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RA、CTA、DSA影像与标本之间的长度、直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标本测量值大于DSA、MRA、CTA影像值。2.DSA影像可以较清晰显示脑动脉的中央支,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中央支的数目、直径与标本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DSA的数目和直径均小于标本。DSA和标本中央支的直径分别为(0.29±0.03)mm、(0.32±0.02)mm、(0.41±0.06)mm和(0.36±0.02)mm、(0.37±0.04)mm、(0.47±0.04)mm。3.在脑动脉病变的MRA、CTA、DSA影像上,DSA对动脉狭窄的显示率与手术结果一致,与MRA、CTA的显示率、灵敏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DSA对动脉狭窄的显示率、灵敏度大于MRA、CTA。CTA对动脉瘤的显示率与手术结果一致,与MRA、DSA的显示率、灵敏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CTA对动脉瘤的显示率、灵敏度大于MRA、DSA。MRA、CTA、DSA对脑血管畸形的显示率与手术结果一致,显示率、灵敏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4.在动脉狭窄的DSA影像上,介入治疗前、后的大脑前动脉A1段、大脑中动脉M1段、大脑后动脉P1段、基底动脉的管径、狭窄程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治疗后的DSA影像与正常影像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治疗后的动脉管径小于正常组。5.在动脉瘤的MRA、CTA、DSA影像上,动脉瘤组与正常组的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夹角、基底动脉顶端夹角、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夹角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动脉瘤组的夹角大于正常组,动脉瘤组DSA影像和正常组分别为(153.96±8.50)°、(193.54±7.73)°、(141.93±10.95)°和(91.86±5.37)°、(91.60±4.71)°、(98.93±4.60)°。瘤体最大径、瘤体短径、瘤颈和相同部位动脉瘤影像检出率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动脉瘤的发生部位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脑前动脉与前交通动脉连接处动脉瘤的发生率最高。结论1.MRA、CTA、DSA可以清晰显示脑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对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和支架内植入术有重要的指导价值。2.在筛查、诊断脑血管病时,DSA、CTA分别是检查动脉狭窄和动脉瘤的最佳方法,MRA、CTA、DSA影像检查相互结合,可以提高脑血管病的诊断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