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试验阳性对照药物为标准剂量的派罗欣(180μg/周),受试人群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探索和评价多次皮下注射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干扰素α2a融合蛋白(rHSA/IFN α2a,以下简称白蛋白干扰素α2a)注射液后的耐受程度、安全性及初步的疗效,探索疗效最佳剂量,为制定II、III期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安全、有效的依据。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试验药物设3个剂量组,阳性对照派罗欣设1个剂量组,每组8例,分别为:白蛋白干扰素α2a600μg(A组)、750μg(B组)、900μg(C组)以及派罗欣180μg(D组)组。试验期间,白蛋白干扰素α2a各组多次给药6次,每2周给药1次,派罗欣组给药12次,每周给药1次。多次给药期间,各组均进行安全性评估,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不良事件,其中,将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体重变化以及症状性不良事件作为耐受性评价指标,每2周检查一次血常规、体重,每周进行不良事件记录。本试验将连续多次治疗12周时(白蛋白干扰素α2a各组多次给药6次或派罗欣多次给药12次)HBV DNA检测不到的患者比例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试验组各组多次给药2次、4次或派罗欣连续多次给药4次、8次后HBV DNA检测不到的患者比例及HBVDNA水平较基线下降≥2log10值的比例,各个治疗组转氨酶在治疗结束后复常率,各个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HBeAg血清转换率。结果:(1)各剂量组受试者未出现因不能耐受药物而中止试验的情况。给药后,试验组和派罗欣组均出现了不良事件,多数不良事件判断为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流行性感冒样症状、背部疼痛、上肢疼痛、肌肉酸痛、手腕痛、膝关节痛、头痛等,试验组未见明显的随剂量增加而不良事件发生率升高的趋势,试验药物各组研究终点时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均高于派罗欣组,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次数低于派罗欣组。(2)白蛋白干扰素α2a600μg、750μg、900μg剂量组和派罗欣180μg剂量组病毒HBVDNA在治疗17周后均降低,分别较基线下降量(Log10,IU/mL)分别为1.32、2.13、1.10、2.48,派罗欣组下降趋势较明显,而试验组在治疗后期出现平台趋势,无进一步下降。(3)试验组各剂量组HBeAg阴转率为14.28%、25%、25%,派罗欣组为0%。(4)白蛋白干扰素α2a各组结合抗体结果:600μg组2例阳性,750μg组1例阳性,900μg组:2例阳性,结合抗体阳性率各组分别为25.0%,12.5%,25.0%,派罗欣组结合抗体阳性率为0%。中和抗体结果:各组受试者均无中和抗体出现,中和抗体阳性率为0%。(5)转氨酶在各组均下降,治疗结束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在600μg、750μg、900μg剂量组和派罗欣180μg剂量组分别为14.28%、50.0%、37.5%和37.5%。治疗结束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复常率在600μg、750μg、900μg剂量组和派罗欣180μg剂量组分别为14.28%、50.0%、25%和25%。结论:(1)受试者对白蛋白干扰素α2a各剂量组是可耐受的,且耐受性优于派罗欣。(2)治疗17周结束时白蛋白干扰素α2a750μg组降低病毒HBV DNA的效果和派罗欣组类似;600μg及900μg组次于派罗欣组。(3)白蛋白干扰素α2a各剂量组在降低转氨酶和HBeAg阴转率方面优于派罗欣组。(4)白蛋白干扰素α2a各剂量组受试者体内未出现中和抗体,少部分受试者出现结合抗体,对干扰素疗效无影响。派罗欣组未出现结合抗体及中和抗体。综上,白蛋白干扰素各剂量组耐受性和疗效优于阳性对照药物派罗欣,同时,推荐750μg为II、III期临床试验最佳给药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