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最现实的载体,学生任何知识的获得、经验的积累、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转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本研究参照裴娣娜教授在《教学论》中提出的教学行为的划分,以及傅道春教授《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一书相关观点,确定了讲解行为、实物呈示、板书行为、提问行为、反馈行为、管理行为、倾听行为、观察行为、指导行为、评价行为等十种教学行为作为本研究的教师教学行为框架,编制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课堂教师教学行为”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表,深入到陕西省汉中市的B中、L中及S中三所初级中学进行调查,以全面了解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现状,分析教师教学行为的现状与新课程倡导行为之间的差距,探讨教师教学行为在改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
研究发现,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教学行为在有些方面虽然已经有所变化,但是距离新课改的要求仍有明显差距,存在着改变力度不大或只停留在形式上的改变等问题。本研究认为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一些方面:教学习惯与思维定势的影响、对新课程理念认识存在偏差、教学任务和时间的限制以及学生因素、教材因素、教师文化、学校管理、应试教育的影响等众多因素。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变的建议:从教师主观方面看,课程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自身需要积极寻求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建构;丰富教师的新课程实践性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以及在研究的状态中教学并在教学中进行自我反思。从客观方面来讲,需要改善教师培训方式,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提供理论指导;改革评价体系,强化教师的积极教学行为;最后,争取各种教育投资,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提供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