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卵巢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器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诊断率低,转移率高,预后较差。对于卵巢癌发病机理的研究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近来信号传导通路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异常改变及其导致细胞生长失控的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蛋白激酶B(AKT/PKB)信号传导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凋亡、血管生成、转移及耐药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病理因素的刺激下,AKT蛋白转录增加或调节异常导致其过度表达或异常活化,通过作用于下游分子,影响细胞周期进程,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可被AKT/PKB通路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下游分子主要包括细胞增殖和蛋白合成相关因子和一些凋亡相关因子。核转录因子κB(NF-κB),作为信号传导通路的中枢,是AKT重要的下游分子之一,通常与其抑制蛋白IκB结合,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它的主要形式为p50和p65组成的二聚体,p50是DNA结合的部位,p65参与基因转录的起始调节。NF-κB的异常活化可调节与细胞增殖和凋亡有关的基因转录,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并上调cox2基因表达间接促进血管生成,还通过调控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溶解细胞外间质促进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AKT及其下游信号分子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国内外研究尚少。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AKT(活化AKT)、NF-κBp65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参数和生存率的关系及两种蛋白相关性,探讨磷酸化AKT、NF-κBp65在卵巢上皮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卵巢癌的发病机理和预后分析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郑州大学一附院2001年3月~2005年11月病理科存档的115例石蜡标本包括68例卵巢上皮性癌、12例卵巢交界性肿瘤、24例卵巢良性肿瘤和11例卵巢正常组织标本(对照组),均经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所有包埋组织切成4μm厚连续切片以备用。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及免疫治疗,年龄17岁~73岁,平均年龄50±10.97岁,各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8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50岁35例,<50岁33例;按照2000年FIGO分期标准分为Ⅰ期~Ⅱ期34例,Ⅲ期~Ⅳ期34例(Ⅳ期1例,为脐转移);按照组织病理学分级标准分为高、中分化(G1+G2)45例,低分化(G3)23例;浆液性囊腺癌44例,黏液性囊腺癌15例,子宫内膜样癌9例;伴盆腔淋巴结转移者18例,无转移者50例;伴有腹水者47例,无腹水者21例。对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3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7~60个月,截至2006年7月。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AKT和NF-κBp65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卵巢癌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率的关系及两种蛋白相关性。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分别应用x2检验、Kaplan Meire生存曲线,Cox回归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等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p-AKT和NF-κBp65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p-AKT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1%(1/11)、12.5%(3/24)、16.7%(2/12)和52.9%(36/68)。运用x2检验对各组阳性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行x2分割后分别与正常卵巢(对照组)比较,卵巢癌p-AKT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卵巢正常组织(P=0.007),卵巢良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NF-κBp65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7.2%(3/11)、20.8%(5/24)、41.7%(5/12)和75.0%(51/68)。运用x2检验对各组阳性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行x2分割后分别与正常卵巢(对照组)比较,卵巢癌NF-κBp65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卵巢正常组织(P=0.005),卵巢良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2.p-AKT和NF-κBp65蛋白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p-AKT蛋白在低分化(G3)卵巢癌中表达阳性率为73.9%(17/23),在高中分化(G1+G2)卵巢癌中表达阳性率为42.2%(19/4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136,P=0.013);p-AKT蛋白在晚期卵巢癌(Ⅲ~Ⅳ)中表达阳性率为70.6%(24/34),在早期卵巢癌(Ⅰ~Ⅱ)中表达阳性率为35.3%(12/34),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500,P=0.004);伴淋巴结转移的卵巢癌p-AKT表达阳性率为77.8%(14/18),无淋巴结转移者表达率44.0%(22/5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061,P=0.014);p-AKT在卵巢癌患者不同年龄、不同组织类型和有无腹水各分组内的表达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NF-κBp65蛋白在低分化(G3)卵巢癌中表达阳性率为95.7%(22/23),在高中分化(G1+G2)卵巢癌中表达阳性率为64.4%(29/4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906,P=0.005);NF-κBp65蛋白在晚期卵巢癌(Ⅲ~Ⅳ)中表达阳性率为91.2%(31/34),在早期卵巢癌(Ⅰ~Ⅱ)中表达阳性率为58.8%(20/34),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490,P=0.002);NF-κBp65蛋白在卵巢癌患者不同年龄、不同组织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无腹水各分组内的表达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3.卵巢上皮性癌中p-AKT和NF-κBp65蛋白表达相关性。在68例卵巢上皮性癌中,分析p-AKT蛋白与NF-κBp65蛋白的免疫染色强度,p-AKT与NF-κBp65表达共阳性患者31例,共阴性患者12例,结果表明两者的表达水平呈现高度的一致性,经spearma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s=0.272,P=0.025(P<0.05),表明p-AKT和NF-κBp65在卵巢上皮性癌中表达呈正相关。4.p-AKT和NF-κBp65蛋白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预后的关系。63例随访病例中,存活五年者16例,累计生存率为25.40%,中位生存时间为26个月。34例p-AKT表达阳性患者存活5年者5例,累计生存率为14.71%,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29例p-AKT蛋白表达阴性患者存活5年者13例,累计生存率为37.93%,中位生存时间为31个月。p-AKT蛋白阳性组5年累计生存率低于阴性组(14.71%vs 37.93%),中位生存时间短于阴性组(20个月vs 31个月),经Log-Rank检验,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9)。50例NF-κBp65蛋白表达阳性患者存活5年者10例,累计生存率为20%,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13例NF-κBp65蛋白表达阴性患者存活5年者6例,累计生存率46.15%,中位生存时间为39个月,NF-κBp65蛋白阳性组5年累计生存率低于阴性组(20%vs 46.15%),中位生存时间短于阴性组(23个月vs 39个月),经Log-Rank检验,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41)。对年龄、组织类型、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腹水、p-AKT蛋白、NF-κBp65蛋白8个因素和卵巢癌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临床分期外,其余分析因素均不是影响卵巢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p-AKT、NF-κBp65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卵巢组织,且分别与卵巢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提示两者异常活化促进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2.在卵巢上皮性癌中,p-AKT和NF-κBp65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3.p-AKT、NF-κBp65蛋白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