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肿瘤治疗的心血管毒性及其所致心血管事件逐渐成为肿瘤幸存者重要的健康隐患,QT间期延长所致心律失常显著增加肿瘤患者死亡风险。课题组既往报道肿瘤是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ALQTS)的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的目的为分析伴有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QTc≥500ms)肿瘤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临床预后。 方法:电子病历系统选取2013.9到2016.4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放疗科、血液科等肿瘤住院患者且伴12导联心电图提示QTc明显延长(QTc≥500ms)患者,排除先天性长QT综合征家族史,不明原因晕厥,心脏骤停及猝死史,以及QRS>120ms,例如存在左/右柬支传导阻滞、缺血引起的继发ST-T改变而导致的QT间期延长,房颤、房扑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期以及其他QT间期难以测量者;心电图由三名心血管内科医生进行人工校正。试验组(ALQTS组)共计150人(男63人,女87人);并收集同期肿瘤科、放疗科、血液科等肿瘤住院患者但12导联心电图示QTc正常(290ms≤QTc≤440ms)患者,与ALQTS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主要诊断相互匹配,对照组患者(Non-ALQTS组)共计293人(男121人,女172人)。收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临床诊断,心电图资料,化疗药物与致QT间期延长药物应用情况,电解质水平,而后进行随访与统计学分析。 结果:①两组患者经过平均402±336天随访,ALQTS组患者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Non-ALQTS组患者(63.3%vs.33.4%,Log-rank p<0.001)。 ②基线资料特征:两组患者在QTc(520±28ms vs.422±15ms,p<0.001)、高血压(29.3%vs.16.4%,p<0.05)、贫血(12.0%vs.1.4%,p<0.001)、消化系统疾(18.7%vs.11.6%,p<0.05)、呼吸系统疾病(17.3%vs.6.8%,p<0.05)、神经系统疾病(10.7%vs.3.4%,p<0.05),感染(21.3%vs.5.1%,p<0.001)、2型糖尿病(16.0%vs.9.6%,p<0.05)、心率(88±17bpm vs.72±12bpm,p<0.001)、QRSD(86ms vs.82ms,p<0.05)、低钾血症(31.7%vs.5.2%,p<0.001)、低钙血症(22.7%vs.4.9%,p<0.001)、致QT间期延长药物(31.3%vs.6.8%,p<0.001)、微管蛋白抑制剂(36%vs.28%,p<0.05)上两组存在差异。 ③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压(OR2.420,95%CI1.307-4.481,p<0.05)、感染(OR3.623,95%CI1.542-8.513,p<0.05)、贫血(OR4.814,95%CI1.309-17.714,p<0.05)、低钾血症(OR6.273,95%CI3.001-13.113,p<0.05)、致QT间期延长药物(OR2.420,95%CI1.307-4.481,p<0.05)、微管蛋白抑制剂(OR4.873,95%CI2.435-9.752,p<0.05)是QT间期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 ④经过COX回归分析,高龄(HR1.023,95%CI1.002-1.044,p<0.05)、肾功能不全(HR7.492,95%CI2.382-23.563,p<0.05)、低钾血症(HR2.361,95%CI1.465-3.806,p<0.001)、抗代谢类药物(HR1.775,95%CI1.019-3.093,p<0.05)是肿瘤住院患者ALQTS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伴有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肿瘤住院患者全因死亡率高于不伴有ALQTS的肿瘤住院患者。ALQTS组患者死亡风险与高龄、肾功能不全、消化系统疾病、低钾血症、抗代谢类药物因素独立相关。密切监测控制QT间期延长的获得性因素可降低心律失常事件和猝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