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功能主义的语言观为指导,采取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共时和历时相结合,句法、语义和语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汉语情态和否定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一、比较全面的讨论了情态语义强度问题,给出了"中等强度"的认识情态和道义情态的明确定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系统的判定情态动词语义强度的方法。二、考察了情态否定的表达方式,归纳出四种类型:(一)由否定词和情态词的组合形式表达的情态否定,(二)由[否定+情态]词表达的情态否定,(三)由否定词单独表达的情态否定,(四)由情态词单独表达的情态否定。我们的考察范围主要是汉语普通话,但也涉及了部分汉语方言和一些其他语言,因此具有一定的类型学意义。三、考察了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极性特征,发现情态动词的极性特征和语义强度有很强的相关性。语义强度高的情态动词多数具有肯定极性,语义强度低的情态动词多数具有否定极性。这可以用"自然语言的肯定和否定公理"来解释。但上述规律也存在一些例外现象,我们对这些例外现象的成因做了解释。四、情态可分为动力、道义、认识三个"情态次范畴"。情态次范畴内部存在一形多义现象,其中不少与否定有关。[不必]和[禁止]都属于道义情态,在汉语和其他一些语言中存在同一种形式兼有上述两种语义的情况,这是从[不必]到[禁止]的语义演变在共时层面的表现。发生上述演变的动因是"礼貌原则驱动下对不过量准则的运用"。五、在认识情态范畴中,[未必]和[可能]这两种语义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相通性,这种相通性的成因是:上述两种语义通过足量准则推导出的隐涵义相同,都是"可能且并非必然"。六、在不少语言(方言)中,[勇气]义词兼有道义情态语义。这是动力、道义两个情态次范畴之间的一形多义现象。从历时角度看,[勇气]义词表示道义情态的用法总是首先出现在否定形式中,然后类推到疑问和肯定形式;从共时角度看,[勇气]义词表示道义情态的句法分布范围表现出否定>疑问>肯定的蕴含共性。可见,否定对于跨情态次范畴的一形多义现象和语义演变现象有重要影响。通过上述研究,我们不仅对情态和否定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深化了对这两个范畴本身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