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中国城乡地区,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的迅速传播,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但在“众声喧哗”中,儒家思想的发祥地——曲阜及其周边地区的基督教的发展状况,却一直未能真正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本文即以曲阜周边的S县为例,探讨1980年以来基督教在这一儒家世界的象征中心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格局和态势。S县基督教传播发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前后。彼时,美南浸信会、美以美会、耶稣家庭先后传至该县。1980年S县教会“开放”后,三个教派最终实现合一,并经过1980-1983年短暂的恢复后,1984-1996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延至1997年后,则呈现出平稳发展的态势。1980年代以来基督教在S县的发展传播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信徒群体“三多”即“女性多、老人多、文化水平低者多”的结构特征有所改观,但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且城区、郊区、农村教会信徒群体结构特征的具体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二是,在信徒群体结构特征改观的同时,教牧人员群像也呈现出“女性增多、中青年增多、文化水平提升、职业来源日趋多元”的演变态势;三是,在基督教信徒皈依基督教过程中,家庭影响抑或遭遇困境是民众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内在动力,社会关系网络的示范和引导是民众接受和皈依基督教信仰的中介,“神学奇迹”的发生对民众皈依基督教信仰的程度具有深化作用,教义的濡化是逐步实现皈依者信仰理性化的关键;四是,在宗教活动方面,S县教会与世界各国正统基督教教会的节期、礼仪基本相同,其聚会模式由基督教聚会传统和时代具体环境相结合;五是,基督教活动场所的设立先后经历了“历史模式”和国情模式,但需要说明的是,S县内基督教活动场所基本都是统一管理的;六是,教会组织主要有县基督教“两会”(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县基督教协会)和堂点组织,教会组织的运行主要通过县基督教“两会”成员分工协作、教牧区的设立及四定原则的实施,而教会组织及人员的管理则主要依靠各种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尽管1980年代以来S县基督教正日益走向规范化、法治化,并朝着良性化方向发展,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该县基督教传播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如信徒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村聚会信徒“老、弱、病、妇”的群体特征明显、教会自养能力薄弱、教会的社会参与较少、教会牧养实效有待提升等。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量化分析可知,短期内S县基督教新受洗信徒人数减少的情况基本不会改变、基督教中国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团契将是发展信徒和细化牧养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