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80年代提前登场”;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后,“90年代的真正性格”才呈现出来,90年代“滞后展开”。在此意义上,1978年至1993年这一历史时段,我称其为“长80年代”。80年代是中国社会文化结构发生深刻转型的时期,这种转型对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知识分子与社会的关系、知识分子的精英结构,以及知识分子的文化意识和身份意识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包括文学叙事的变化。80年代文学正是在转型期的社会文化结构中产生,因此,80年代知识分子叙事是80年代文学史的组成部分,也是80年代文化与80年代问题的组成部分。这决定了80年代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中的特殊位置。如何理解和评价80年代文学,显然关涉到如何理解之前的50—70年代文学,以及之后的90年代文学与新世纪文学。80年代问题其来有自,其中的一部分延续至今。对80年代文学的理解和评价,迄今仍是一个能够激发思想活力的问题。80年代是一个“未完成的年代”,可以说,80年代文学的研究,同样是一项未完成的工作。在思想文化视野下考察80年代的知识分子叙事,恰恰不是将80年代文学及思想文化孤立开来,而是在80年代的前后关联中,以整个20世纪为背景的探讨。这对断裂论的当代文学史论述,以及80年代的纯文学概念及与之相关的线性的文学史写作是一种矫正和补充。因此,本文选择以思想文化为视角,以知识社会学、知识考古学等方法为主,多种理论方法综合运用,致力于分析转型期社会文化结构、总体的意识形态与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文化意识和文学叙事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揭示80年代文学史与80年代知识分子精神史变迁中的制度性结构性的力量,以此展开一种知识性的批判。该论文主体由五部分组成。首先是对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做知识学的、历史的考察和梳理。知识分子是一个现代概念,这一概念没有一个不言自明的本质主义的定义。因此,只有通过对不同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使真正的知识分子问题呈现出来。此外,就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而言,还必须要将其置于士大夫传统与现代社会历史之中做历史性的考察和分析。在对知识分子有了总的论述之后,本文依次对知识分子与政治;知识分子与革命;知识分子与启蒙;知识分子与现代化等四个主题分别展开论述。对其中每一个主题的理论探讨,都是将其置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语境之中,结合重要的文学作品及相关论争,重点考察和分析这些主题在80年代文学中的演变。随着80年代政治环境、政治目标的变化,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与之相应,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同样发生新的调整和变化,包括文艺制度、文艺政策,以及文艺与政治的互动方式等诸多方面。这些关系的调整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妥协的历史过程。对知识分子及知识分子叙事背后的这些制度性、结构性力量的揭示,是深入理解80年代知识分子与80年代文学的关键。80年代是一个后革命时代,对革命的重新认识,使知识分子的革命叙事呈现出新的面貌。本文不但考察、梳理80年代革命叙事的转移、嬗变过程,引入现代革命理念与中国传统的革命政治话语,革命理念与革命实践之关系等问题,而且深入剖析知识分子与革命家这两类人构成要素的内在一致性。关于知识分子与启蒙的问题,本文从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知识分子与启蒙对象的关系;一位特殊的女性知识分子娜拉的形象变迁三个方面分而论之,对知识界80年代重建启蒙到“启蒙的自我瓦解”过程做了历史性的考察与分析。对知识分子与现代化这一主题,本文在改革开放的政治话语与知识分子的现代文化意识、“现代社会想象”的关系中讨论文学叙事,并重点对历史主义与道德主义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