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民族国家产生之前,既不存在跨境民族问题,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问题。主权国家出现后,国境线的人为划分把本属同源民族的边民分割于分属不同国家的国境线两侧,形成了“一坝两国,一村(寨)两国,一家两国”跨境而居的特殊地理格局。国境线的划分迫使原本具有同一原生形态文化与心理特质的民族分属两个不同的国家,这势必会造成其国家认同模糊和游弋的结果。作为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国家认同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心理纽带和合法性基础,关系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发展。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所形成的巨大冲击,诸如地域主义、民族主义等问题对国家认同产生了一定的消解作用;尤其在跨境民族地区,由于地缘和政治的特殊性,该地区人们国家认同度关系到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中学时期作为一个人国家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期,在认同感的形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阶段性价值和意义。对于跨境民族地区的中学生而言,其国家认同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具有跨境民族典型区位特征的云南德宏地区中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发现:(1)该地区中学生国家认同度较低;(2)随着年级的增长,中学生的国家认同度有逐步弱化的趋势;(3)在影响中学生国家认同的因素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与国家认同呈正相关,且相关较为显著;(4)家庭影响因素中,父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中学生的国家总体身份认同度越高;(5)社会影响因素中,经济差异、社会问题与跨境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国家认同度呈显著负相关。跨境民族地区与内地经济差异越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度就越低,反之,学生的国家认同度就越高;(6)学校因素中,课堂教学水平越高,学生的国家认同度就会得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传统语言文化教育效果越好,学生的国家认同度就高。调查结果显示,跨境民族地区中学生大都具有最基本的国家认同,虽然认同度处于时强时弱的动态变化之中,但总的趋势是民族意识较为高涨,而国家认同则渐入弱化的危机境地。从历史溯源、现实原因两个层面对跨境民族地区中学生国家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层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失谐是造成跨境民族地区中学生国家认同危机的核心症结。为探寻解决跨境民族地区中学生国家认同危机的理路,对现有的理论观点和范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视域——和合哲学。因为,和合哲学符合跨境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诉求,是化解跨境民族地区社会危机的“良方”,是跨境民族融突化险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是整合跨境民族多元文化和实现世界和谐的“指南针”。以和合哲学为视域,在处理多民族国家跨境民族地区中学生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时主张“求同存异”,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平息冲突,在沟通和对话过程中实现和谐,这既是和合哲学思想的核心诉求,同时也是消解跨境民族中学生国家认同危机的理论基础和核心路径。在提升跨境民族地区中学生国家认同感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国家认同教育是强化国家认同、国家建构的“原动力”。以和合哲学为统领,本研究在教育学的视野中探讨了加强跨境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的路径。在厘清跨境民族、国家认同教育与和合哲学所具有的内在契合机理的基础上,审视和考量了当前跨境民族地区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历史、现实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和合视域的折射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育应对策略和相应的保障体系。在和合视域下,跨境民族地区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欲取得实效性的教育成果,要处理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构建出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和合教育网络体系,以实现跨境民族地区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和谐共生。而教育应对策略的实现则需要理念、经费、政策、法律等诸多方面的保障。这一体系的形成,首先要和合理念作为理论引导和规范;其次要建立科学而合理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第三要倡导和制定以和合为价值导向的政策保障体系;第四要构建完备的法治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