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岭糜署岭地区花岗岩及其暗色包体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糜署岭岩体位于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南侧,西秦岭的东南缘,为东西秦岭的交转部位,具有重要的地质信息。西秦岭糜署岭地区出露的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岩体中,发育有大量的暗色微粒岩石包体。花岗质岩石中的暗色岩石包体作为花岗岩壳幔混源成因的一个重要标志,本区以往区内的研究多注重于对岩体本身及其暗色岩石包体的野外观测、构造环境分析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对暗色岩石包体本身的分析相对薄弱一些。本文将利用实验岩石学理论,主要通过暗色岩石包体镁铁质矿物中的单斜辉石、环带斜长石的电子探针(EMPA)数据分析,结合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寄主岩石的特征等研究,进一步论证形成区内花岗岩的壳幔源岩浆的混合作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糜署岭地区主要由寄主岩石中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暗色岩石包体组成,暗色岩石包体主要为闪长质包体。2.区内寄主花岗岩为典型的准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矿物组成中多出现角闪石与黑云母,无石榴子石等富铝矿物。主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1)SiO2含量较高(59.71%-68.82%),K2O(2.66%-4.14%),K2O/Na2O为0.44-1.30,主要显示K2O/Na2O对等的特点,Al2O3(15.32%-16.81%)高,CaO(1.13%-5.11%),显示出高钾钙碱性的演化趋势;(2)MgO(0.75%-2.94%)偏高,A/CNK平均为0.83,表现为准铝质型花岗岩;(3)P2O5随SiO2的增加而有降低趋势,且CIPW标准矿物几乎不出刚玉分子,这些都显示着典型的I型花岗岩特征。3.糜署岭岩体内发育大量的暗色岩石包体,具有典型的火成岩结构和含量较高的针柱状磷灰石。较之寄主岩石具有明显的高镁、高铁、高钙等特征,且碱度率、分异指数、固结指数等差异性显著,显示出不同源区的物质特性。4.稀土、微量元素数据分析显示,寄主花岗岩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轻稀土(LREE)、Sr槽、Eu负异常(个别显示正异常)等特征,表示在岩浆的分异演化过程中,寄主花岗岩是岩浆早期演化分异的产物,分异过程可能存在斜长石的结晶分离现象。综合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明显揭示了壳幔岩浆混合的特征。5.暗色岩石包体内的斜长石牌号为26<An<46,显示为酸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即包体中环带结构的斜长石具酸性外环带。表现为由边缘至核部呈酸性至中性,具有向基性斜长石渐变演化的趋势,揭示了基性岩浆与酸性岩浆混合的可能性;计算得包体内的单斜辉石结晶深度大约在27km-46km之间,即处于接近壳幔边界的地壳底部区域,从而推测壳幔岩浆混合的深度至少在46km以下,即区内寄主花岗岩体形成深度为46km以下。暗色包体中同时出现的这两种具有典型岩浆混合作用的矿物岩石学特征,加之其典型的火成岩结构和较高含量的针状磷灰石,有利论证了区内研究壳幔混源作用的存在合理性。6.结合区内地质背景与各类构造环境图解分析得出,西秦岭糜署岭地区的花岗岩应形成于同碰撞(挤压环境)向碰撞后(伸展环境)的转化阶段,为后造山期,属于后造山花岗岩类。
其他文献
乙炔、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等气体的分离与纯化对能源、环保、化学工业等至关重要。传统的气体分离纯化技术主要采用高能耗高成本的低温精馏或吸收。相比之下,非
目的加强输液室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通过改善输液环境、优化布局、深化护理队伍内涵建设、加强安全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措施,提供优质、快捷的便民服务。结果加强输液室管理后
目的:研究卧床患者床上大小便问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设计充气助便床垫,经试用后改进定型,评价患者床上排便、更换床单等指标。结果:经过5次改革,分合式骶部开口气垫和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是一种高强高韧性的新型复合材料,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但是由于水胶比低、高胶凝材料含量以及无粗骨料,UHPC的早期自收缩非常大,导致的收
财权配置的契约安排是对企业集团初始(财务)契约的不完备性所进行的修正。财权配置的契约结构不仅决定企业集团与市场的边界,也决定企业集团内部代理成本的结构。而代理成本和财
让外部股东掌握独立审计的委托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外部股东掌握独立审计委托权不仅可以提高独立审计的质量,而且可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在股权分置改革中推行的股
树木的养护与管理是绿化工作的重要环节.要保证苗木种植成活率和保存率,如期收到绿化效果,必须加强苗木栽后的地上和地下管理.根据多年实践经验,笔者总结出因地制宜、增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