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对前人在货币中性非中性问题上的研究进行了较详细的整理和论述。理论分析方面,从前古典货币理论到古典货币理论,再到货币主义的新古典起源,最后到新古典的货币理论,本文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从而基本理清了相关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实证分析方面,从国外所做出的研究结果再到国内所做出的研究,本文也做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分析。在理论综述部分,作者着重指出严格说来古典货币理论是一种长期货币中性论,而一些研究笼统地将古典货币理论等同于中性货币论是有失偏颇的。 在文献综述之后,作者试图借用模型及图形从理论上来分析货币中性非中性问题。为此本文提取一些重要经济变量来构筑总量经济模型,这个模型将总量市场分为五个部分:货币市场、商品市场、劳动市场、债券市场、有形资本市场;将在经济中进行经济决策的三组代理人分为居民户、企业和政府,并利用这个模型分析了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的货币中性以及在低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货币非中性。 本文在对货币的中性问题做了较为透彻的理论分析之后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收集了从1994至2004年的各季度的GDP、M2及零售物价指数,时间跨度为11年,数据观察期为44个季度。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首先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发现真实GDP在一阶差分上是平稳的,而M2在二阶差分上是平稳的。接着对数据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在所选取的观察期内,M2既是名义GDP的格兰杰原因,又是真实GDP的格兰杰原因,即M2呈现非中性特征,最后对数据进行了协整分析,利用货币供给量M2的一阶差分和真实GDP作Engle—Grange协整方程得RGDP1=12268.15+2.206913△M2t+ε?。实证分析的结果说明,近十年来,我国货币供给量M2呈现出非中性特征,其变动量会带来2.206913倍的真实GDP的变动,也可以说,近十来我国货币供应量与贷款额增长较快其实是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