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蝎蛉科昆虫Panorpidae是长翅目Mecoptera最大的科,已知约427种,是重要的生态指示昆虫,但其属级分类单元和系统发育关系迄今比较混乱,因此运用新的方法对蝎蛉科昆虫进行系统发育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应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通过对翅脉地标点坐标做统计学分析,以蚊蝎蛉为外群,研究了长翅目蝎蛉科11种蝎蛉和1种华蝎蛉以及秦岭火地塘地区的10种蝎蛉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针对刘氏蝎蛉与黑尾蝎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蝎蛉科昆虫Panorpidae是长翅目Mecoptera最大的科,已知约427种,是重要的生态指示昆虫,但其属级分类单元和系统发育关系迄今比较混乱,因此运用新的方法对蝎蛉科昆虫进行系统发育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应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通过对翅脉地标点坐标做统计学分析,以蚊蝎蛉为外群,研究了长翅目蝎蛉科11种蝎蛉和1种华蝎蛉以及秦岭火地塘地区的10种蝎蛉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针对刘氏蝎蛉与黑尾蝎蛉是否为同种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形态学与分子数据,探讨了蝎蛉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刘氏蝎蛉的多态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普式坐标的种间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出极显著的差异。系统发育结果表明,染翅华蝎蛉Sinopanorpa tincta和缠绕蚊蝎蛉Bittacus implicatus被分成独立的两支,靠近树的基部,可能说明蚊蝎蛉科相对于蝎蛉科较为原始,同时也验证了华蝎蛉属的属级分类地位。吉林蝎蛉P. jilinensis和刘氏蝎蛉P. liui位于树的最基部,属于同一分支,可能为蝎蛉属中较原始的种类。太白蝎蛉P. obtusa,华山蝎蛉P. emarginata,南五台蝎蛉P. nanwutaina和拟华山蝎蛉P. dubia的亲缘关系较近,在传统分类中,它们均属于单角蝎蛉种团P. centralis group。秦岭蝎蛉P. qinlingensis和淡黄蝎蛉P. fulvastra关系最密切,均属于无角蝎蛉种团P. davidi group。所建系统发育树中六刺蝎蛉P. sexspinosa位于最顶部,与单角蝎蛉种团的种类相靠近,而与传统分类中隶属于无角蝎蛉种团的结果有所不同,这或许可以说明其相对更为进化的分类地位。火地塘地区的10种蝎蛉的系统发育同样证实了华蝎蛉属的属级分类地位。华山蝎蛉P. emarginata和六刺蝎蛉P. sexspinosa,双带蝎蛉P. bifasciata和任氏蝎蛉P. reni分别位于最相近的分支,说明其亲缘关系最近,且相对较为进化。主成分分析等结果显示,黑尾蝎蛉与刘氏蝎蛉很难分开,很可能是种内的不同变异,说明刘氏蝎蛉种内存在多态性,并探讨了种内多态性对蝎蛉生存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本实验以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3种分布广泛的优势种: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a)、沙柳(Salix psammophila)和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实验,人工控水的方法在3种不同水分处理下:(1)适宜水分处理(CK):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75%(;2)中度干旱胁迫处理(MD):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55%;(3)重度干旱胁迫处理(S
采用同源重组原理进行基因敲除,需要构建有效的打靶载体,但是目前常用的基因打靶载体在一次打靶中只敲除目标基因的一个等位靶基因,如要敲除一对等位基因,其操作和筛选都较困难。为解决这一技术难点,本研究构建了一个通用型等位基因双敲除打靶系统,并且对该系统进行了验证。该等位基因双敲除打靶系统由pGT-V1和pGT-V2两个互补的打靶载体组成,分别带有新霉素基因/绿色荧光蛋白基因(Neo/EGFP)和潮霉素基
本研究以1:10000地形图为基础,通过现地勾绘景观斑块类型图,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2对其进行数字化,获得流域景观斑块类型现状图;拟合景观斑块图与DEM,获得各景观类型在不同海拔、坡度、坡向上的分布情况;利用Fragstats3.3计算景观指数,分析了县南沟流域景观格局特征;整理汇总2004年县南沟流域斑块构成数据资料,研究5年来县南沟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过程,以期为景观格局优化和
在经典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基础上,以现有的青藏高原黄耆属植物为材料,进行ITS序列和trnL-F序列扩增分析,ITS序列扩增产物采用单向引物测序,trnL-F序列扩增产物采用双向引物测序。测序结果用ClustalX2软件进行比对、排序,手工校正。以3种锦鸡儿为外类群,用PAUP4.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地理分布,对其系统学关系加以探讨,结果如下:1.簇毛类群是一个独立的自然类群,作为一
果蝇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为研究基因及生物的进化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对于多种生物学研究起到了启迪和先导作用,在生物学研究中有重要地位。Hox基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物基因组中的调控基因,在染色体上成簇存在,编码重要的转录因子,对个体的发育有必不可少的作用。Hox基因最先在果蝇的研究中发现,分为两个基因簇ANT-C和BX-C,共8个基因。Hox基因在果蝇3号染色体的右臂上连锁排列,其基因编码的转录因
幼虫是全变态类昆虫重要的发育阶段。但目前昆虫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严重依赖成虫期特征,而幼虫特征长期以来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影响了相关昆虫类群分类的发展和系统发育分析的进行。长翅目Mecoptera是全变态类Holometabola昆虫中唯一在幼虫期具复眼的类群,是全变态类昆虫中最原始的分支,在探讨昆虫纲Insecta的系统发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蝎蛉科Panorpidae是长翅目中最大的科,种类占长翅
在哺乳动物卵子减数分裂调控中,MPF(CDK1-Cyclin B1)的活性变化起着关键性作用。P21蛋白是最早被发现并证实具有CKIs作用的Cip/Kip家族成员,在低等动物卵子中已经证实P21可以直接的抑制CDK1激酶Thr-161位点的磷酸化,从而抑制MPF的活性,但是P21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调控中的作用尚未报道,这就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本研究以牛卵母细胞为试验材料,首先利用地衣红
T7核酸内切酶I(T7 Endonuclease I, T7 Endo I)是一种研究非常深入的多功能核酸内切酶,由大肠杆菌T7噬菌体基因3编码。T7 Endo I具有底物结构特异性,主要作为解离酶(resolvase)参与重组过程中Holliday junction结构的解离。该酶同时具有随机切刻(random nicking)活力,随机地在双链DNA上的一条链上引入切口;切刻位点对位切刻(co
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uppressors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家族的蛋白结构相似,由SH2区、N区和由约40个氨基酸组成的C端SOCS盒组成。最初被认为是负反馈调节因子来调节JAK/STAT信号通路,其中SOCS3被许多研究证实参与瘦素(Lept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生长激素(GH)等信号通路的负反馈调节。近年来,S
血清反应因子(Serum Response Factor,SRF)是一种高度保守且广泛存在的于多种生物体内的转录调控因子,它与大约1216种长度为10bp左右的DNA段序列结合,也被称为CArG-box,并通过这种结合在时空上的特异性上调控靶基因转录表达水平。血清反应因子最早发现于c-fos原癌基因中,这从某种程度上预测了其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将被重视的程度,尤其是它与多种病理学上研究的热点相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