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般意义上,金融经济学对资本结构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两方面:一是以M-M理论为基础的资本结构主流理论,着重研究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二是以M-M为基础的资本结构决定因素学派,着重研究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关于上述两个问题,金融经济学家的争论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至于Myers(1984)称之为"资本结构之谜(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但在某些方面,学者们却取得了一致的观点.例如,公司的融资结构与利润水平、税收抵免、财务困境成本、所有权性质、增长潜力以及资产结构等因素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考虑到税收利益与财务困境成本以及代理成本之间的权衡,所谓"最优"资本结构至少在理论上是成立的.第二章指出中国上市公司存在普遍的股权融资偏好.按照第一章的理论,如果从理性出发,至少在理论上,公司的融资选择应该遵循一个所谓的"啄食顺序(PeckingOrder)",即公司应该首先倾向于内部盈余,其次为无风险债务与优先股,最后才考虑风险债务与股权融资.而且在现实经济中,工业化经济的公司融资实践确实存在着"啄食顺序",公司融资根据成本由低到高的顺序,按内部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的序列考虑融资方式的选择.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存在着不寻常的趋势——上市公司在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对配股和增发新股表现出强烈偏好.对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这种股权融资偏好,在第三章中,该文试图从制度的影响角度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由于中国的特定制度因素的影响,造成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明显低于债权融资的成本(这些因素包括中国的新股发行制度、中国特殊的股权结构、以及中国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国上市公司这种"非理性"的融资行为其实是理性的,是在一定制度下的理性选择.但是,上市公司过于偏爱股权融资的行为既不利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又不利于上市公司业绩的改善和提高;而且,从长期来看对上市公司本身及证券市场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第四章,该文试图提出一些制度方面的建议,一是要尽快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早日实现股票全流通,利用市场机制促使投资者投资意识的真正觉醒,改造股票市场投资者结构,增强股票市场自身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的识别能力,这是解决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根本途径;二是根据目前证券市场的情况,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鼓励上市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是目前促进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理性回归、改善公司资本结构的比较理想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