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观察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在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肝门胆管癌根治术中对其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的影响,评价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在中、重度黄疸患者行肝叶切除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12年12月—2013年10月伴有黄疸的肝门胆管癌患者和肝功能正常行肝叶切除的患者各60例,两类患者按是否采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各分两组共四组: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黄疸组(A组)、非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黄疸组(B组)、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非黄疸组(C组)、非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非黄疸组(D组),每组30例。A、C两组从手术开始至病灶切除并止血完成后通过限制液体输入、调节头高脚低体位(头高10-15°)及吸入异氟醚和持续微量泵注硝酸甘油0.1-2μg/(kg·min)把中心静脉压控制在CVP<5mmHg;B、D两组术中通过容量监测按需常规输液、输血维持CVP在5-12mmHg。分别在手术开始(T1)、病灶切除止血后(T2)、关腹后(T3)测血气并记录PH、PO2、Lac、BE;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中心静脉压(CVP)、每搏输出量(SV)、每搏变异量(SVV)、每搏变异指数(SVI);记录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血例数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记录术前和术后24h肌酐和尿素氮值。结果:(1)血流动力学变化: A组T2时测得的CVP、SV、SVI低于B组,SVV高于B组(p<0.05);C组T2时测得的CVP低于D组,SVV高于D组(p<0.05)。(2)血气分析:同T1比较,每组在T2、T3时点的PH、BE、Lac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四组各时间点组间观察比较血气分析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3)术中出血量及输血情况: A组较B组术中出血量、异体血输入量及输血例数明显减少(p<0.05), C组较D组术中出血量、异体血输入量及输血例数明显减少(p<0.05);(4)血管活性药物应用:A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剂量和例数较C组明显增多(p<0.05),B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剂量和例数较D组明显增多(p<0.05),黄疸患者组内和非黄疸患者组内比较,CLCVP组较非CLCVP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显著增多(p<0.05),去氧肾上腺素用量与血总胆红素浓度存在线性相关性。(5)四组患者术后24小时肌酐、尿素氮值同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伴有黄疸患者行肝门胆管癌根治术中应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及异体血输入量,且对机体内环境和术后肾功能无明显影响;黄疸患者对容量变化较非黄疸患者敏感,术中血流动力学有较明显的波动,需要严密监测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时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