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项目公路扶贫效果社会影响评估——基于朝阳市建平县青松岭乡七朝公路的调查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o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多分布在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服务水平低下成为制约其发展非农业经济摆脱贫困的首要因素。因此,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农村公路的投资和建设。   从1985年到2005年的二十年间,我国农村公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但有部分公路在设计实施中忽视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及当地文化技术条件,导致公路对当地的贫困状况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加重。为更好的实现农村公路的扶贫效果,应当引入社会变量对农村项目公路的设计实施进行社会影响评估。国内外目前对农村项目公路扶贫效果的研究仅停留在项目的物质性产出和质量问题,深入探讨农村项目公路对扶贫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极其有限,因此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主要以世界银行项目社会影响评估框架为基础,利用双差异比较分析法和基线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收集资料,从村庄、村民两个角度,对农村项目公路扶贫效果进行社会影响评估。样本主要通过偶遇抽样方法获得。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首先对项目村与对照村村民在公路修建前后的就业结构、收入水平及来源、生活方式、村庄活动社会参与、公共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描述性比较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项目村在公路修建前后经济发展及社会变迁等情况进行基线分析;最后得出本文研究基本结论并对项目公路社会影响评估的途径及项目社会影响评估的框架进行讨论。   本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第一,项目村村民的就业结构、人均收入、闲暇方式等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与对照村相比有了更快的进步;项目村整体经济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项目公路的实施为项目村带来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较大程度的改善项目村贫困状况。   第二,在就业机会获得、人均收入增长率、社会资源利用等方面,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低收入群体从项目公路获益十分有限,项目公路带来的社会效益并没有实现公平分配。
其他文献
本文从观察一对夫妇身体表象特征开始,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他们的生活史资料进行收集,通过利用叙事研究的技术和多个理论视角来对访谈文本进行解读:首先对个案的身体整体印象进
学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年人问题越来越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农村的老年人问题更受人们关注。近年来,皖南A村中的老年人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自杀在老年人死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