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事旅游的符号学研究——以青岛国际啤酒节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h12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事旅游是节庆旅游和事件旅游的总称。节事活动在获取经济效益、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扩大旅游目的地知名度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我国当前形成了一个开发节事旅游的高潮,也日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是,目前节事旅游的开发普遍存在数量大、投入多、效益低的局面。要破解这一难题,研究节事活动的符号学含义,从而把握和利用节事活动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符号学作为一门研究交流与象征的学科,最早发端于对语言及翻译的研究。西方学术界把符号学思想引入旅游研究领域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在我国学术界,相关研究直到20世纪末才出现,因此属于旅游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符号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意识过程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是对符号的一种组合、转换和再生的操作过程,这使得符号成为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从这个角度上讲,旅游过程可以看做一种将旅游者将旅游中接受的外界刺激符号化的过程。 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利用广义符号学的方法,对于节事旅游中文化符号的传播过程、旅游者的体验机理和我国节事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我国节事旅游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青岛国际啤酒节中的文化性要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节事活动的发展应当始终重视其文化性问题,努力达到文化真实,并且真正走进当地居民生活,成为公众的节日。从而使来源于文化的节事活动重新回归文化,形成良性循环。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