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服务化趋势,服务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与此同时,服务业内部发生了明显的结构性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明显超出了服务业增长速度的平均水平,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就国内而言,我国已经将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区域中心城市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往往能够代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对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理论框架。首先,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区域中心城市的概念;其次,归纳了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即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创新环境理论与产业集聚理论,这些理论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展开逻辑推理,为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再次,从四个方面详细地论证了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机制,这四个方面分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选择发展。
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指的是,在区域中心城市内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出的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具体又体现在两个方面:融合发展和关联发展。区域中心城市都是或者曾经是地方制造业中心,且具有一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从理论上分析,这都将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前期基础,为其提供足够的需求和市场,已有的高新技术也会加强其作为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转化器的功能。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个假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制造业基础确实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指的是,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内在的动力要素的创新,即体制、需求、技术和学习等创新获得自我发展,并通过技术合作、知识流动、技术扩散和人才流动等途径得以从单个企业扩展到整个行业,而区域中心城市从环境和要素等方面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本文考察我国部分区域中心城市的创新环境,发现创新环境较好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
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指的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往往以集聚的形态出现在区域中心城市中。本文通过国际案例研究和国内计量分析两个角度,验证了区域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着集聚趋势,并通过理论分析,指出集聚是为了获得外部经济性和知识扩散两种效应,从微观层面上看,生产性服务企业产生集聚主要源自知识和技术扩散、共享和创新的基本要求;从宏观上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原因主要有规模效应、市场机制、专业化分工以及先期的制造业集聚。
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选择发展指的是,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状态并不一致,所以存在着客观上发展的内在选择机制。本文分析了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顺序不同的内在原因,提出了区域中心城市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选择上的模型,并通过国内外一些典型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不同选择的实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诠释。
最后,本文以沈阳市为案例,通过对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剖析,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机制和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本文认为,区域中心城市较好的制造业基础、创新环境、便于集聚的特征是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中心城市率先发展的内在原因,并形成了内在的发展机制;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由多种机制协调配合来予以保障,不可偏废:区域中心城市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的选择上,要结合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区域分工特征和一定时间范围内的产业发展趋势统筹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