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二语习得中情感因素的研究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尤其是krashen的"情感障碍"假说(1981)影响颇广.情感障碍如同挡在语言输入与语言习得机制(LAD)之间的一堵墙,障碍越高,输入越少,不能为大脑加工和吸收,从而不能产生正常的语言输出.而情感障碍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即焦虑. 焦虑,从心理学角度讲,指由外在的模糊或危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强烈持续的负面情感和期待、烦乱、恐惧等感受组成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国内外大量实验和研究表明,焦虑程度过高会严重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长期以来,中国外语教学体制中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严重束缚了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发展.同时,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多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情感需求.因此,中学教育导致了"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等现象的普遍存在.这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很难适应英语课堂,尤其在听力方面更加感到困难.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英语课堂上的听力焦虑在大学生中极为普遍,严重影响了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为改善这种情况,作者在一组大学生中开展了一项教学实验,旨在找出听力课堂焦虑的原因,借鉴二语习得理论,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总结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创造一种低焦虑的课堂环境,使学生的听力水平得到提高. 该文即在此项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完成.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文献综述中介绍了国内外对焦虑的研究现状,并提出该文的研究内容.该文在教学实验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三个问题,即听力课堂焦虑是否可以降低?在多大程度上可受控制?通过什么教学手段使之降低?第二章以实验步骤为顺序,描述了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对象及方法介绍,研究过程和结果对比.实验发现,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可以把听力课堂焦虑降低到较为理想的程度.第三章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总结出引起听力课堂焦虑的主要原因,探讨了焦虑对听力学习的影响,并深入讨论了实验过程中具体教学手段的实施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阐述了该研究对中国外语听力教学的启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努力创造一种和谐轻松的低焦虑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语言潜能,不断提高语言实际运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