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纤维非织造布的凝胶化改性工艺及性能研究

来源 :武汉纺织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andrew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性海藻纤维针刺非织造布使其吸水立即凝胶,探究改性工艺与最优改性条件。采用红外光谱、XRD、离子浓度测试等多项测试表征改性前、后海藻纤维非织造布的结构变化,分析改性机理,并测试凝胶性能。借鉴改性海藻纤维针刺非织造布的工艺改性海藻/铜氨混纺水刺非织造布,确定最佳改性条件。测试改性后海藻/铜氨水刺非织造布的回潮率、厚度、透气性等物理性能以及吸收性能、持液性能、金属吸附性能。对比分析改性后海藻/铜氨水刺非织造布与其他六种面膜基布的性能测试数据,考评改性后的海藻/铜氨水刺非织造布是否可用作面膜基布,为后期对此类面膜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实验现得到如下成果:采用先在低浓度HCl溶液处理,再用乙醇冲洗至中性,最后用低浓度NaOH乙醇溶液处理的凝胶化改性方法,可以使海藻纤维针刺非织造布在吸水后能立即凝胶。在实验环境下,HCl溶液浓度为0.10%、处理温度为室温、处理时间为30min;NaOH乙醇溶液浓度为4mmol/L、处理温度为30℃、处理时间为1h时为最佳凝胶化改性工艺条件。凝胶性能最好的海藻纤维针刺非织造布保水量能达到16g/g以上,远高于未凝胶的非织造布。通过对改性后非织造布进行XRD、红外光谱、离子浓度测试,得出凝胶化改性机理:采用HCl处理破坏了海藻纤维的结晶结构,降低了其结晶度和Ca2+含量,但在纤维分子间形成了酯键。采用NaOH处理促进了形成的酯键的水解断裂,并进一步降低纤维的结晶度和Ca2+含量。通过两步处理,可以将海藻纤维大分子间的交联点和作用力控制在恰当的范围内,使得水分子可以扩散进入到纤维大分子之间,并通过氢键作用力与纤维分子形成三维网络结构,从而转变成凝胶体。通过对改性前、后的非织造布进行物理性能测试发现:改性前后海藻纤维非织造布的厚度、单位面积质量、透气性、断裂强度等物理性能差别不大。凝胶性能最好的非织造布中的单纤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其直径增大2.5倍,通过宏观照片观察到其厚度、体积增大至5倍左右。海藻凝胶的溶胀速率、退胀速率与其凝胶程度有很大关系。凝胶程度越大的凝胶溶胀速率越慢,即溶胀曲线的斜率越小,而凝胶程度越小的凝胶达到溶胀平衡的时间越短。凝胶程度越好的凝胶退胀的速率越慢,即退胀曲线的斜率越小,而凝胶程度越低的凝胶达到完全脱水的时间越短。通过HCl溶液、NaOH乙醇溶液的先后处理,改性后的海藻/铜氨面膜基布遇水立即凝胶,保水量达到21.18g/g,具有很好的保水性能。海藻/铜氨面膜基布相较于其他面膜基布不仅面密度为31.44g/m~2、厚度仅有0.12mm,而且透气性达到了4317.80mm/s,做到了面膜要求的的“轻、薄、透气”。改性后海藻/铜氨面膜基布在模拟皮肤上的由于蒸发作用造成的损失最小,蒸发率仅为26.07%。而其保水量在20min内达到0.04g/cm~2,一片面膜可为皮肤补充10.68g水分。海藻/铜氨面膜相较于市场上流行的面膜基布,具有优异的金属吸附性,对Cd2+的吸附量更是其他面膜吸附量的近10倍,达到1.35mg/cm~2。
其他文献
期刊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所涉及的教育理论基础可归纳为两大类:第一大类课程结构为连续一线性结构化形式;第二大类课程结构为非连续一同心圆结构化形式。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普通话在我国使用的范围逐渐增大,普通话教学也成了提高学生整体素养的重要内容。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国普通话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教学模
本文着重介绍空调器进行耐重盐害试验的标准、空调器各零部件耐重盐害处理的方法以及耐重盐害处理的注意事项。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我国的企业面临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激烈竞争,外资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在这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寻求一种适合自身企业特
<正>浙江省义乌市被誉为世界小商品集散地,用当地导游的话说,义乌只有一个景点,就是4A级的旅游购物景区——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这里汇集了16个大类、4202个种类、170多万种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代公平正义理论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具体体现,本文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四个方面进行综述,认为国内学者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一些
目的建立测定香砂枳术丸中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含量的HPLC方法。方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60∶40)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25 nm。结果木
关于虚拟货币的研究焦点在于和电子货币的关系以及对现行货币体系的影响。国内学者大多认为虚拟货币的无限发展会冲击到人民币,因此要对其实施监管。
总结了国内外大都市郊区发展和新城建设的经验,梳理了上海城镇体系建设的区域背景、发展机遇和面临问题,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构建以不同区位导向与战略层面需求为目标的"一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