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受体(ER)与孕激素受体(PR)对子宫内膜癌预后影响的追踪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mei2007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的7%,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1]近年来,由于女性平均寿命的延长及雌激素类药物的广泛使用等原因,国内外文献均报道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3]。2000年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已居妇科恶性肿瘤第二位[1]。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渐提高但临床治愈率改善不明显,仍有约20%的患者复发且预后不良[5],研究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提高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率并对预后做出正确判断,从而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防止过度治疗与治疗不当,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因素有传统的临床病理因素及现在研究较多的生物学因素,在FIGO(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国际妇产科联盟)2003年的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中,提出预示预后的高危因素有肿瘤分级、深肌层浸润、脉管受累、腹腔细胞学阳性、浆液性乳头状肿瘤、透明细胞癌、子宫颈受累和淋巴结转移。在已经熟知的临床病理因素之外,许多生物学因素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肿瘤的雌、孕激素受体及p53表达状态等。生物学因素客观性、可重复性较好,对子宫内膜癌的合理评估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生物学因素中,CA125作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珍断指标缺乏特异性及敏感性,P53基因突变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中是一个相对晚期的事件,且研究表明P53在术前子宫内膜诊刮标本与术后子宫切除标本中的表达不一致,因此很难术前评估P53的作用。近年由于40岁以下的患者逐年增加,其中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要求保留子宫,因此激素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的检测是应用激素治疗是否有效的前提,因此ER、PR的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研究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Press、Mutch等学者阐明了雌激素受体与孕激素受体作用的机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ER、PR均定位于靶细胞核内,胞浆中无ER、PR染色,当受体与激素结合形成复合物后,以活化形式结合到染色质的特定部位,引起基因活化,启动转录合成新的mRNA,继而引起新的蛋白质合成,通过这些具有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调节细胞的生长和代谢。 有关ER、PR与预后的关系研究较多,对于乳腺癌,已经明确了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水平是预测其预后和指导内分泌治疗的一项重要指标[6]。对于子宫内膜癌,许多研究表明ER和PR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研究结果不一致,目前仍存在争议。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开腹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腺癌的120例患者的相关临床病例资料,通过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其肿瘤组织中ER及PR的表达,从本院临床资料出发,为研究ER、PR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提供临床数据。 目的: 结合临床与病理探讨ER、PR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分析ER、PR是否为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我院开腹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腺癌的120例患者,入我院前及开腹手术前没有接受过手术、放疗、化疗及激素治疗,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患者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及P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情况与子宫内膜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的关系,探讨ER、PR是否为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1.120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中,ER阳性表达72例(60.0%),ER阴性表达48例(40.0%),PR阳性表达81例(67.5%),PR阴性表达39例(32.5%),ER、PR均阳性表达62例(51.7%),ER、PR均阴性表达29例(24.2%),ER表达与PR表达密切相关(P=0.000)。 2.单因素分析中,ER阳性表达患者的五年生存率(94.4%)明显高于ER阴性表达患者的五年生存率(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R阳性表达患者的五年生存率(87.7%)高于PR阴性表达患者的五年生存率(7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5)。ER、PR均为阳性表达患者的五年生存率(93.5%)明显高于ER、PR均为阴性表达患者的五年生存率(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 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ER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风险度exp(β)为0.156(P=0.024)。 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传统的预后因素中,仅FIGO分期、病理分级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有效的独立的预后指标,FIGO风险度exp(β)为0.025(P=0.049),病理分级风险度exp(β)为0.241(P=0.042)。 结论: 1.本研究单因素分析认为,ER阳性表达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明显高于ER阴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阳性表达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高于PR阴性表达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ER为子宫内膜腺癌有效的独立预后指标,PR作为子宫内膜腺癌的预后评价指标还尚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多发性硬化(Mutiple sclerosis,MS)和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患者行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检测,探讨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2组疾病的DNA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