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o891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是近年内蒙东部勘探的重点,该凹陷具备良好的油源条件,发育多种岩性储层,断层构造复杂,不同构造带成藏条件差异较大,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不明确。本文在明确构造特征与演化以及油气藏成藏条件的基础上,对三类油气藏进行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最终建立油气成藏模式。乌兰花凹陷整体为堑式结构,发育两洼两坡一断阶五个构造单元,洼槽区稳定沉降,洼槽周边的正向构造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油藏平面上环南洼槽在正向构造(土牧尔、赛乌苏、红井以及红格尔构造带)呈带状分布,纵向上以南洼槽为中心,由深层至中浅层,呈现发散、交错叠置的油气分布的特征。烃源岩地质地化特征分析认为下白垩统腾一段底部泥质白云岩以及阿尔善组暗色泥岩是乌兰花凹陷的主力烃源岩,两套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高,具有有机质转化率高、厚度大、分布范围广、生油条件好等特点。乌兰花凹陷腾一段砂体的物源和沉积相具有继承性强的特点,储层砂体主要发育在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水下扇相。除碎屑岩储层外,研究区还发育安山岩和花岗岩储层,火成岩储层主要分布在凹陷南部,花岗岩储层主要分布在凹陷中南部,火成岩储层是否具备储集能力取决于裂缝发育程度。研究区发育碎屑岩油藏、安山岩油藏、花岗岩潜山油藏三类油藏类型,其中碎屑岩油藏以阿尔善组和腾一段为主,发育构造油藏、岩性油藏、构造—岩性油藏,碎屑岩油藏成藏受到构造、沉积相带、油源的影响,有利的储集相带、有利断层-砂体配置以及油源断层是碎屑岩成藏的主控因素。裂缝是否发育及与烃源岩的配置关系是控制火成岩和花岗岩成藏的决定因素。气孔和裂缝发育的安山岩火山喷溢相是有利储集相带,Ⅱ级断裂沟通油源并控制安山岩展布,由此建立了“源-相”双控下的“源内-相控复合岩性油藏”安山岩油藏成藏模式。花岗岩潜山储层垂向分带明显,构造改造作用和表生岩溶作用是花岗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顶部发育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型储层,风化壳油气富集,从而构建了“源内多向供烃、断层-不整合复合输导”的风化壳型潜山成藏模式。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耕地流失严重,确保不低于18亿亩耕地的底线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为保证耕地面积,需要及时开发新耕地或荒置耕地。未经开发及荒置的耕地,可能存在石块
研究区在构造上位于济阳坳陷车镇凹陷东部郭局子洼陷南坡。周边被四扣洼陷和邵家洼陷以及义和庄凸起包围,勘探程度较低,油气潜力大,勘探价值高。由于研究区钻井、古生物以及
虾酱是我国及东南亚沿海地区的传统发酵类水产品,因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与青睐。盘锦蜢虾酱是由生长在盘锦地区辽河与渤海交汇处的蜢子虾,与占其比重为15%20%的食用氯化钠混合经数月的发酵得到的。作为发酵水产品中的一类,虾酱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微生物的作用一直被广泛关注,本文通过菌落形态特征、16S rRNA分析鉴定了盘锦蜢虾酱中的嗜盐微生物。发现了一株经细胞形态学、生理生化以及分
地下水海底排泄带来的陆源污染造成的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恶化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尽管水文地质学家对滨海区含水层系统中地下水对潮汐响应解析解与数值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复杂模型的地下水对潮汐响应仍是未知的.在滨海区含水层系统中地下水对潮汐的响应亟待研究.影响地下水对潮汐响应的因素很多,例如:含水层压力传导系数、含水层类型、潮汐、底部斜坡、渗漏等.为了更好地了解地下水在滨海区含水层系统中的传播机理,我们建立了
森林公园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在适当开发的基础上,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保健、养生的好去处,也可以满足人们对原始自然风光的享受。本文对海陵岛丝路森
林樊家油田林中九块北部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目前处于中高含水阶段,注水利用率低,现有井网不再适应油藏开发,为解决目前研究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善开发效果,提高油田
随着社会的进步,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材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早已密不可分,然而大多数高分子材料易燃,若不加以阻燃改性则易引发火灾,因此阻燃剂的研发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已
电化学储能技术不受地理地形环境的限制,可以对电能直接进行存储和释放,因而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电化学储能器件的组成中,电极材料的微观结构是电化学储能性能的直接影响因素,
随着“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生态园林景观”、“互联网+”等概念在政府报告、国家方针政策里面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园林行业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在这个变革的大背景
青蒿素提取自传统中药黄花蒿,是一种含有独特过氧桥键、具有抗癌活性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由于青蒿素具有天然的肿瘤靶向性,因此关于青蒿素及其青蒿素衍生物抗肿瘤活性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