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中脑区蛛网膜与脑池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环中脑区是指环绕中脑周边的区域,具体上可划分为中脑前区(脚间区)、中脑侧区和中脑后区(松果体区)。颞叶、枕叶、小脑幕、中脑及蛛网膜将环中脑区的蛛网膜下腔包围、分隔形成各组脑池,池内的蛛网膜与各种神经血管结构具有密切联系。环中脑区位置深在,包含后循环动脉、颅神经、中脑及Galen静脉系统等多种重要神经血管结构,是颅内解剖结构最为复杂的部分之一,多种颅内深部病变如松果体区肿瘤、脑膜瘤、三叉神经鞘瘤及后循环动脉瘤等均好发于该区域,此类病变对神经外科医生的显微解剖学知识和手术技巧构成巨大的挑战。因此,深入了解该区域的显微解剖学特点,对于该区域的各类病变的病理学基础,手术入路的设计以及具体的显微手术操作技巧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历史文献,涉及环中脑区脑池的研究很多,但通常局限于池内的神经血管结构及相关的手术入路,对于构成脑池的蛛网膜结构的研究较少,且此类研究多数仅限于Liliequist膜等少数蛛网膜结构。国内外仅有吕健等、Rhoton等和Vinas等对于环中脑区的部分蛛网膜进行了描述,但研究尚不够详细与完善,且在关于各脑池的划分与蛛网膜的描述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例如,Rhoton等描述在幕切迹与桥-中脑交界处之间存在一层“桥中脑外侧膜”,以此分隔环池与桥小脑角池,而Vinas等则报道在幕切迹水平有一层“小脑上膜”,并认为该膜由后方的“小脑前中央膜”发出,环绕中脑并终止于动眼神经,将环池分隔为上下两部分;Rhoton等和Vinas等还提及松果体区的Galen静脉被一层蛛网膜袖套所包裹,但仅对此结构进行了粗略的描述,未做更进一步的研究;此外,绝大部分文献认为环池是一个跨越小脑幕上下空间的脑池,有的作者甚至将其分为幕上下两部分。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环中脑区的蛛网膜与脑池重新进行了细致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以期对该区域的蛛网膜和脑池能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还希望有助于分析影响该区域各类病变发生-发展模式的因素,以及对于实际的显微手术操作有所指导意义。二、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成人头颅标本20个,10%福尔马林浸泡固定,肉眼观察均未发现颅内病变或畸形。显微手术器械、显微镜及录像系统。2、实验方法:(1)随机选取10例标本进行尸头血管灌注。(2)尸头解剖:沿眉弓-枕外隆突连线锯开颅盖骨,分离颅骨与硬膜粘连,去除颅盖骨,沿上矢状窦旁两侧约1cm剪开硬膜,呈瓣状翻向下方,暴露双侧大脑半球。在手术显微镜下,去除半球面的脑实质-软膜-蛛网膜,沿断端软脑膜下逐步剔除脑实质,深部至侧脑室壁、胼胝体及脑干面,完整保留大脑镰侧及颅底侧的软膜-蛛网膜。脑实质剔除之后,沿环中脑区逐步剥除粘连于蛛网膜上的软膜,在剥离过程中同时观察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关系。因部分区域的蛛网膜与软脑膜粘连紧密,需细致分离,以免破坏蛛网膜结构,同时定期冲水,防止蛛网膜因干燥而皱缩,影响观察结果。软脑膜完全剥离之后,遂开始逐层解剖环中脑区的蛛网膜及其周边神经血管结构,同时对各脑池的蛛网膜构成、形态与边界、内容物及其与周边脑池的相互交通情况进行观察。其间,手术显微镜连接录像系统,对显微解剖过程进行视频记录,录像存档备用。三、结果环中脑区的内层蛛网膜包括环中脑膜、Liliequist膜,包裹Galen静脉系统的蛛网膜袖套(AEPG)及小脑前中央膜。1、环中脑膜:覆盖于颞枕叶底面和小脑上表面的外层蛛网膜在幕切迹处汇合,连同覆盖鞍背的外层蛛网膜环绕整个中脑发出一层较为完整的蛛网膜分隔,称为环中脑膜。该膜通常在近端较为完整与厚实,至远端则逐渐变薄并呈小梁状结构,可分为环中脑前膜和后膜两个部分:(1)环中脑前膜:即为Liliequist膜的中脑叶部分,位于大脑脚、鞍背及两侧幕切迹之间,以动眼神经为界,可分为内、外侧两段。内侧段通常呈松散的渔网状结构,其后缘通过一些蛛网膜束带附着于中脑-桥脑结合部及基底动脉分叉处。外侧段通常较厚、完整,未见明显的网孔,其内侧缘通常游离并紧贴大脑脚后行、变窄,最终在大脑脚后缘附近通过一些蛛网膜小梁与环中脑后膜相连。(2)环中脑后膜:位于中脑被盖部的后外侧,可分为水平段与升段。水平段的前缘通过一些小梁附着于中脑被盖或大脑大静脉,主要分隔环池后部与幕下的小脑中脑裂池。升段的前缘附着于丘脑枕外侧,上缘附着于包裹Galen静脉的蛛网膜袖套。该膜的前缘存在较大的网孔,从而使得四叠体池与环池后部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交通范围。2、Liliequist膜:由覆盖后床突与鞍背处的外层蛛网膜发出并行向后上方,该膜大多数在其起始部或距起始部不远处分为两叶,即间脑叶和中脑叶:(1)间脑叶:由Liliequist膜发出后继续行向后上方,最终在乳头体附近附着于三脑室底,以分隔视交叉池和脚间池。该叶通常较为完整和致密,鲜有网孔存在。(2)中脑叶:即环中脑前膜。3、AEPG:覆盖于枕叶底面、内侧面及小脑上表面的外层蛛网膜在Galen静脉汇入直窦的小脑幕尖处逐步增厚、汇合形成一束袖套样结构,向前包裹Galen静脉及其属支近端、松果体及松果体上隐窝,称为包裹Galen静脉系统的蛛网膜袖套(AEPG)。以大脑内静脉分叉处为界,AEPG可分为前后两段:(1)AEPG后段(pAEPG):主要包裹Galen静脉及其属支近端,相对较厚。在Galen静脉汇入直窦处,pAEPG的后缘形成一个袖口,根据袖口与小脑幕尖之间的距离关系,可将其分为Ⅰ、Ⅱ两种类型。蛛网膜袖口的下缘明显增厚,可呈结节状压迫Galen静脉管腔,也可略为突起。(2)aAEPG:随大脑内静脉及松果体上隐窝进入三脑室后部,相对较薄,主要包含大脑内静脉的近端、松果体静脉、松果体上隐窝及松果体。4、小脑前中央膜:由pAEPG的下表面靠近袖口处向前下方发出,前缘通常附着于上丘表面或上下丘之间的软膜上,两侧附着于环中脑后膜的升段。此膜主要分隔前上方的四叠体池与后下方的小脑上池,通常较为完整和致密,少有网孔存在。上蚓静脉通常贴于小脑前中央膜的后侧上行,穿pAEPG下方汇入Galen静脉。环中脑区的脑池包括脚间池、动眼神经池、环池、小脑中脑裂池、四叠体池、小脑上池及中间帆池。1、脚间池:呈锥形,位于两侧的大脑脚与后穿质之间,由大脑脚、后穿质、三脑室底后部及Liliequist膜的两叶围绕形成,其边界可分为4个壁:(1)前壁由Liliequist膜间脑叶的前下段构成;(2)顶壁的间脑部分由Liliequist膜间脑叶的后上段及乳头体构成,中脑部分从乳头体的后缘一直延伸至脚间窝;(3)后上壁由脚间窝、大脑脚及后穿质构成,后下壁由桥脑上表面的部分构成;(4)底壁由Liliequist膜中脑叶构成;(5)外侧壁通常无完整的蛛网膜分隔,主要由动眼神经及部分蛛网膜小梁构成。脚间池的内容物包括基底动脉分叉部、大脑后动脉P1段、丘脑后穿支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脚静脉、后交通静脉及桥中脑静脉等。脚间池前方通过间脑叶与视交叉池交通,下方通过中脑叶(环中脑前膜内侧段)与桥前池交通,两侧则通过一些稀疏的蛛网膜小梁与动眼神经池及环池前部交通。2、动眼神经池:位于脚间池与环池前部之间,环中脑膜、Liliequist间脑叶、颈动脉内侧膜及桥脑前膜发出一些蛛网膜小梁附着并包裹动眼神经,在动眼神经周边形成一个鞘样结构,从而构成动眼神经池。该蛛网膜鞘相对较薄,且多数不完整,动眼神经为动眼神经池内的唯一内容物。3、环池:是环绕中脑的一对脑池,呈前后宽、中间窄的半环形,位于小脑幕切迹以上水平、环中脑膜的上方,该池由颞叶内侧面、枕叶底面、中脑及环中脑膜围绕形成,从前方的颞叶钩回后缘一直延伸至后方的四叠体板外侧缘。环池可分为前后两部分:(1)环池前部:大脑脚外侧面及视束下表面的软膜与钩回软膜逐步融合,在进入脉络裂之前形成一个反折,共同构成环池前部的顶壁;底壁由环中脑前膜的外侧段构成,并籍此与下方的桥小脑角池分隔;内侧壁由大脑脚外侧面构成;外侧壁由颞叶内侧面构成。环池前部的前方与颈内动脉池交通,内侧与脚间池交通,内下方与动眼神经池交通,下方通过环中脑前膜的外侧段与桥小脑角池交通。(2)环池后部:中脑被盖、外侧膝状体与枕叶底内侧面的软膜逐步融合,在进入脉络裂之前形成一个反折,共同构成环池后部的顶壁;底壁由环中脑前膜的水平段构成,并籍此与下方的小脑中脑裂池分隔;内侧壁由中脑被盖的上部与外侧膝状体构成;外侧壁由枕叶底内侧面构成;后内侧壁由环中脑后膜的升段构成,藉此壁与四叠体池分隔。环池后部的后内侧通过环中脑后膜的升段与四叠体池交通,下方通过环中脑后膜的水平段与小脑中脑裂池交通,其中滑车神经即行于小脑中脑裂池内。环池内主要包括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静脉,有时可见部分小脑上动脉。4、小脑中脑裂池:为幕下脑池,位于小脑脚上方、中央小叶、中央叶翼与中脑背侧之间,从两侧向中线呈翼状汇合,可分为中间部与外侧部:(1)中间部:位于中央小叶前下方,是一个潜在腔隙,前壁为小脑舌叶,后壁为中央小叶;该部分脑池内包含滑车神经及部分分支血管,其上方与小脑上池交通。(2)外侧部:位于中央叶翼前方,前壁为中脑背侧下部,后壁为中央叶翼,顶壁为环中脑膜后膜水平段,底壁为小脑上脚;该部分脑池内包含小脑上动脉及滑车神经,其上方通过环中脑后膜水平段与环池后部交通,前方与桥小脑角池交通。5、四叠体池:位于Galen静脉蛛网膜袖套的下方,具有前、后、上、外侧5个壁。上壁由Galen静脉蛛网膜袖套构成,前壁的中间部分由四叠体板(上下丘)构成,两侧部分由丘脑枕内侧面构成,后壁由小脑前中央膜构成,外侧壁由两侧的环中脑后膜升段构成。池内包含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及中脑背侧的一些分支血管。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在四叠体池外侧穿环中脑后膜的升段进入四叠体池,贴丘脑枕内侧走行,最后在丘脑枕内侧面与蛛网膜袖套之间进入中间帆腔内。四叠体池两侧通过环中脑后膜的升段与环池后部交通,两池之间通常仅有疏松的蛛网膜小梁间隔,网孔较大;后方通过小脑前中央膜与小脑上池交通;上方通过两侧丘脑枕内侧面与蛛网膜袖套之间的间隙与后胼周池交通。6、小脑上池:位于小脑蚓上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1)蚓前部:位于小脑蚓中央小叶的前方,前壁为小脑前中央膜及下丘下部,后壁为中央小叶,侧上壁为部分环中脑后膜;池内包含蚓上静脉及小脑上动脉的分支;该部分脑池的下方通过一些稀疏的蛛网膜小梁与小脑中脑裂池交通,前方通过小脑前中央膜与四叠体池相隔。(2)蚓后部:位于小脑蚓山顶和山坡的上方,上壁为小脑上表面蛛网膜,下壁为山顶和山坡,池内包含小脑上动脉的小脑分支;该部分脑池在两侧与小脑半球表面的脑池交通,在后方与枕大池交通。7、中间帆池:位于三脑室的顶部,由脉络膜的上下两层构成,上层紧贴穹窿,向后与胼胝体压部的软膜相延续,下层后部延续为松果体上隐窝。池内主要包含大脑内静脉远端及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其中大脑内静脉包裹着二级蛛网膜袖套。中间帆池的后方处于开放状态,可与后胼周池交通,但与脑室系统之间不存在交通关系。四、结论我们对环中脑区的蛛网膜和脑池重新进行了详细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与以往的文献相比,获得了以下一些新的认识:1、明确并命名了环中脑膜,并对其的组成、形态、分布特点及变异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2、确定了Liliequist膜中脑叶的外侧边界。3、对包裹Galen静脉系统的蛛网膜袖套(AEPG)进行了系统的阐述。4、明确了小脑前中央膜的概念,并对其形态学特点、分布形式进行了描述。5、从解剖学角度证实了环池是一个位于幕上的脑池,该池位于环中脑膜以上水平,并藉此膜与幕下脑池相分隔。6、重新划分了各脑池的分布范围、内容物及相互间的交通关系。7、蛛网膜结构可能是影响环中脑区肿瘤的生长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充分认识其解剖学特点可为探索该区域肿瘤新的分型方法提供解剖学依据。8、环中脑区各种类型的病变及其周围的神经血管结构与蛛网膜及脑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了解这一关系对于手术入路的设计和显微手术操作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上周后两个交易日,沪深股市爆发了“久违”的巨大调整行情,不论其突发性还是规模,都是最近一年以来新入市的新股民所没有见识过的。在这次大跌之时颇为吸引眼球的,是被市场爆炒的
报纸
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历来都备受关注,近几年对我国的房地产行业来说更是波澜起伏的几年。从房地产企业上市浪潮到美国爆发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再到住建部、财政部等各部门联合出
环境噪声是语音处理设备如语音识别系统、说话者辨识系统中广泛存在的一个负面因素。这些系统在没有噪声的环境中具有非常好的语音处理效果,但在实际的噪声环境中,语音处理性
社会工作与社区矫正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共同的合作基础,拥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是众多国家和地区任职感化官的基本资格条件。但在社区矫正服务开展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处于一个
本文阐述了慢性淋巴丝虫病中无症状微丝蚴携带者(MF)和临床慢性象皮肿病人(CP)对寄生虫抗原的不同免疫应答特点。从全身和局部组织两方面对丝虫感染后临床表现与机体免疫应答
<正>作为经典的基础英语学习教材,《新概念英语》受到了众多英语学习者的喜爱;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学生去学习新概念英语的各册教程。但很多学生在学习了《新概念英语》第二册
近二三十年来,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理论不断成熟,研究内容日渐丰富。从研究对象上看,已不仅局限在各国的主流文化,更加细化的共文化群体及其交际行为研究逐渐成
网络虚拟世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大学生网络安全涉及的主要问题有盲目上网及网络成瘾,道德缺失以及网络违法以及价值体系动摇问题。正视问题、创新举措是高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认为是能将废水处理和能源回收利用有效结合起来的一种核心技术,非常适宜于治理中国环境问题,本论文在结合工程实践的基础上,设计出新型的改良U
水岩耦合变形破坏的本质就是固体材料的损伤破坏过程与流体的湍流问题,而这是物理力学中公认的世纪难题。水岩耦合变形破坏除了是基础科学中的前沿和热点课题外,也是许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