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借助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准确了解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从而进行正确的决策。而经济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关键取决于分析、评价、预测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因此,研究宏观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于正确认识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准确预测未来宏观经济形势可能发展的趋势、及时反映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和提高经济管理决策的可靠性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评价的目的主要是面向合理、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的,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主要有四个,即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为实现上述目的,在遵循诸如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等宏观经济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的前提下,在借鉴现有宏观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构成基础上,同时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评价的影响,在能够反映上述四个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选择那些代表性强、可操作性高、自身波动性小的宏观经济指标构成宏观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
现有的宏观经济评价中的属性分级模型采用的是分级划分的方法。即事先确定多个指标的覆盖区间,对应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状态和级别,当宏观经济指标位于某个区间内时,就将此时的宏观经济评价结果记作该区间所对应的状态和级别,这种方法虽然在定量的指标数据和定性的评价结果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可以方便的通过指标数据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但是其分级归类方法一方面没有考虑到指标数据所携带信息的不确定性,造成一个数据指标只能对应一种可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缺少了评价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当指标数据处于两个相邻区间的交界处时,这种评价方法得到的是“硬划分”的结果,缺乏对宏观经济评价的准确性;再一方面,即使两个待评价的经济实体本质上存在很大差异,或者是同一经济实体完全不相同的两个评价区间,只要它们的评价指标数据相同或相近,就会得出完全一致的评价结果,从而丧失了评价的客观性。
无论是那种宏观经济运行评价模型都存在不同指标对评价结果影响程度的差异,即指标的重要性差异。反映在对统计数据处理上就是不同指标数据对最终评价结果影响的权重是不同的。而权重的获得是基于一定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因此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对最终评价结果的影响很大。
本文针对宏观经济运行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的确定,评价模型的建立与模型参数的确定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首先,在系统分析宏观经济数据不确定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考虑宏观经济评价数据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运行评价指标;其次,将多元统计分析理论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思想引入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过程中,使宏观经济运行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的客观性;再次,通过引入模糊数学中的“隶属云”理论,提出了基于“隶属云”理论的宏观经济运行评价模型与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实现了在定量评价数据和定性评价结论之间的转换,使宏观经济运行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性。
通过将上述理论与方法应用到评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具体实践,从最终的总体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其中,1978~1992年为第一阶段,即对传统计划经济旧体制的改革阶段,中国此时处于短缺经济状态,同时限于国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经验和手段的不足,这一阶段宏观经济的运行存在比较大的波动;1993年以来为第二阶段,即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阶段,短缺经济逐渐结束,在有些方面出现了过剩现象,既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又存在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由原来的以直接的行政和计划手段为主,发展成为以经济、法律等间接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政府投资等直接手段,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宏观经济运行在这一阶段表现相对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