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慢性颈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采用低频振荡振幅分析方法观察比较针刺敏化穴与假穴对慢性颈痛患者的脑功能低频振荡振幅影响的异同,结合临床效应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讨针刺敏化穴治疗慢性颈痛的中枢神经影像机制,并为其临床运用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0例慢性颈痛患者,采用SAS软件生成的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敏化穴组和假穴组,每组30例,持续针刺治疗4周,前2周每周3次(共6次),后2周每周2次(共4次),一共10次。慢性颈痛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颈痛VAS评分、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颈部残障指数量表NDI、SF-12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对慢性颈痛患者的颈痛程度、疼痛的四种维度、颈椎功能障碍程度以及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方面评估临床疗效,并且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扫描,完成以下分析:1.通过SPSS 24.0软件进行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统计方法比较敏化穴组与假穴组针刺治疗前后临床效应指标的差异,对比观察针刺敏化穴和假穴治疗慢性颈痛的临床疗效。2.通过SPM8软件以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辅助工具包(DPARSF)对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观察敏化穴组与假穴组针刺治疗前后慢性颈痛患者脑功能低频振荡振幅的调节,分析不同取穴针刺对患者脑功能的影响,并将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变化与临床疗效指标进行相关分析,进一步探讨针刺敏化穴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神经影像机制。结果1.敏化穴组与假穴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2.针刺敏化穴组治疗后,慢性颈痛患者的颈痛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SF-12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穴组慢性颈痛患者的简式Mc Gill疼痛量表、SF-12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痛VAS评分和NDI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治疗后,敏化穴组与假穴组患者的临床效应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治疗对慢性颈痛患者脑功能调节(1)敏化穴组慢性颈痛患者针刺治疗后左侧顶叶的中央后回(BA2)脑区ALFF信号升高,右侧边缘叶的海马旁回脑区的ALFF信号降低。与临床效应指标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2)假穴组慢性颈痛患者针刺治疗后额叶的双侧中央前回脑区ALFF信号升高。与临床效应指标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治疗后,敏化穴组较之于假穴组慢性颈痛患者脑功能ALFF信号升高明显的脑区为:右侧额上回(BA11)、左侧额中回(BA10)、右侧额中回。敏化穴组比假穴组慢性颈痛患者ALFF信号降低明显的脑区有:右侧额内侧回、右侧额上回(BA6)、左侧额下回、左侧枕上回(BA19)、右侧顶上回(BA7)。结论1.通过针刺治疗慢性颈痛临床疗效观察,针刺敏化穴和假穴后慢性颈痛患者的颈痛四种维度和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均较针刺前有显著性改善,针刺敏化穴对改善慢性颈痛强度和颈椎功能障碍较针刺假穴效果显著,因而针刺是慢性颈痛有效的治疗手段。2.针刺治疗后,敏化穴较之于假穴在调节患者负责注意力、躯体运动和情感的额叶多个脑区以及主要处理疼痛感知和辨别作用的顶上小叶有所差异,这可能是敏化穴在改善慢性颈痛患者痛体验和颈椎功能方面疗效更优的作用特点。3.针刺敏化穴与假穴对慢性颈痛患者的脑自发神经功能活动的中枢调节模式具有差异性,针刺敏化穴缓解慢性颈痛强度、改善痛情绪、痛感觉以及颈椎功能和生活质量可能与敏化穴调节慢性颈痛患者管理躯体感觉中枢的中央后回和参与认知、情绪功能的海马旁回脑区活动有关,假穴可能通过双侧的中央前回对躯体运动发挥即时效应,间接改善患者颈痛体验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