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山水画通常以点景来丰富画面内容,升华画家情感。《芥子园画谱》把点景分为人物、建筑、鸟兽,而以点景人物居多。点景人物不仅深化点名画面主题,画家也通过点景人物的自我植入来暗示自我情感。点景人物因身份属性的不同,画面中所传达的主题和意境也不尽相同。山川之美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人与景的相互衬托中也由此得以体现。因高士身份属性的特征和代表的人文内涵及审美内涵,使得高士在山水画创作中作为点景人物的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山水画通常以点景来丰富画面内容,升华画家情感。《芥子园画谱》把点景分为人物、建筑、鸟兽,而以点景人物居多。点景人物不仅深化点名画面主题,画家也通过点景人物的自我植入来暗示自我情感。点景人物因身份属性的不同,画面中所传达的主题和意境也不尽相同。山川之美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人与景的相互衬托中也由此得以体现。因高士身份属性的特征和代表的人文内涵及审美内涵,使得高士在山水画创作中作为点景人物的首要身份选择。中国山水画中的隐逸高士是历代经久不衰的题材。画家通过在山川山林间加入高士的活动而给作品添加人文精神意蕴与思想色彩。因此历代很多画家以“高士”题材来表达自身的精神追求,高士与山水融合一体起互补衬托作用,使内容更加丰富。对中国画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对于绘画上的“高士”题材鲜有学者进行专门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点景人物的一个身份进行描述,并未着重论述这一意象的形成、发展、变化及特点等,因此启发了笔者的研究视角,而以往的文章对于高士在山水画中作用的描述又给本文提供了研究基础。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古代山水画点景人物中“高士”形象的艺术特点:首先,将“高士”给与定义和分类,本文所指的主要是三类人物:志行高洁之士;隐士和僧人。并且分析点景人物中“高士”形象盛行的原因:与魏晋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哲学观念都有着紧密联系,并且深刻影响到后世关于高士形象的绘制。其次,本文重点分析点景人物中“高士”形象的艺术表现,包括关于《高士图》的题材分类、构图演变——从特指肖像高士到山水画中点景高士、身份特征表现、笔法墨色的运用以及对于高士位置空间的意境营造。最后一部分是对阐释高士形象在山水画中起到的点景作用,寄寓画家内心的情感、启明主题、传达意境以及平衡补充画面,最后再揭示高士形象在山水画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所代表的价值群体趋向。
高士形象频繁地出现在历代中国山水画中,反映出该群体的价值观和他们所代表的精神观念与文化内涵对于画家的吸引。从历代画家乃至近代张大千直至今日,仍有不少画家在关注高士这一艺术元素,这也说明了高士图与高士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在美术史上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极其值得关注与探究。
其他文献
大熊猫是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它却一直“闪耀”在国际舞台上。大熊猫是中国对外传播活动中的一张重要名片,大熊猫形象与中国的国家形象密切联系在一起,研究大熊猫形象有助于我们解读中国的国家形象。 本研究重点探讨大熊猫在1949年到2018年在美国主流媒体中呈现的形象。《纽约时报》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媒体,本文选取其报纸上的大熊猫主题报道作为研究样本,采用了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借助费尔克劳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
新媒体环境下,公众人物名誉权与公民言论自由间冲突不断,屡屡诉诸法律。从全球范围看,对公众人物的名誉权进行限制与保护,已成为各国的共识。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并未就公众人物及其名誉权进行规定,导致司法实践没有统一标准,相关案件裁决各不相同。 本文总结、比较国内外的相关法律条文、判例及理念,梳理了公众人物及其名誉权的概念。公众人物不同于普通公民,是社会中具备较大知名度、影响力的人物。当涉及到公共利益、公众
在信息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传播已经成为各国在国际影响力竞争上的重要博弈手段。非洲作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战略合作伙伴,是中国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阵地。然而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优势和殖民历史遗留的文化传统率先在非洲建立起国际传播的话语霸权,为突破非洲“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官方媒体和民间通信技术公司先后进入非洲市场布局传播,希望为我国国际形象的传播
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新闻摄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媒介融合转型,报社为节约成本、为改革组织结构,将摄影部裁撤掉或者将其并入文字部门,让摄影记者的地位愈发模糊。基于这样的背景,摄影部门的现状如何?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它们扮演着什么角色?它们有着何种改变?这都值得去关注。 本文以摄影部为研究切入点,选取湖北地区较有影响力的三家报社:《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利用
在学者眼中,梁启超是报人更是政治家。从业报馆的27年里,梁启超频繁参与各类政治活动,对于政治的热情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报业,但总体来看,梁启超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力主要还是通过报刊实现。本文从媒介的角度揭示报刊的媒介机制如何逐步建立起梁启超的报人名声,重新审视梁启超择业、成名以及给社会带来的种种影响。 文章从中国近代报刊业切入,梳理了传教士报刊逐步发展为民族报刊的过程,伴随着民族报刊业的兴起,置身其中的
2017年初特朗普刚上任就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随后美国又挑起了与中国的贸易战争。这一系列举措势必会给全球经贸局势和各国战略布局带来不小的影响,这其中最难以忽视的就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与中国、美国联系紧密的日本。 中国拒绝承认南海仲裁结果,已引发日本对中国“海外扩张”的高度警惕,而美国在贸易上的自我保护和军事安保上的放责无疑会给日本在对华处理方面增加较大的
“开锁”又名“圆锁”“完十三”“做十二”“圆辫”等。“开锁”仪式是在孩子成人之际举行的一种民俗仪式,是人生礼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功能简单来说是为了祈求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这项仪式历史悠久,已经传承了上千年,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长命缕习俗,现今主要集中于山西、河南、内蒙古等地区。山西作为“开锁”仪式的起源地,即使是在本省境内,各地也存在着细微差别。它有着一套相当繁琐的步骤,类似于古代男子的冠礼
媒介的发展带来了古籍整理出版方式的创新和变革,“互联网+古籍整理”促进了传统古籍整理与数字技术的融合,赋予了古籍整理出版新的内涵与外延意义。本文以大型古籍类书《中华大典·农业典》的整理出版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对古籍整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对《农业典》整理出版的新路径进行论析。此外,对其不足进行反思,对新时代的古籍整理出版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绪论部分,通过阐释国内外关于“古籍整
李继开,作为“70后”代表艺术家之一,作品充斥着孤独与荒芜感的个人情绪,整个画面色调深沉且用笔自由,通过一个小男孩的形象贯穿于画面之中构建出一个虚拟的封闭世界。每个人都有两面性,或多或少心中都会藏有一个孤独的形象,一个不谙世事,桀骜不驯的自己,但是很少有人将自己内心的另一面表达出来,能走进内心世界,找到有着美好也有着叛逆的自我形象,就像是走过一条通往自己童年的隧道,找回了童年的自己,也回到了最熟悉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蔡元培提出了“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后来林风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美术教育思想,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下早已进入多元文化时代,新一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因此面临着重要挑战,而美术教育中所存在的“泛西化”现象也充分说明了对待中诬方文化的态度再一次成为了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