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调节是目前情绪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一直以来,心理学家们对情绪调节的过程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其中,美国心理学家Gross和Campos指出,情绪与情绪调节在时间过程上的同时性,认为情绪调节伴随情绪发生的全过程,情绪发生的过程就是情绪调节的过程。他们的理论模型加深了人们对情绪调节过程的认识,但目前还缺乏实证研究对他们的支持。 目前,国内外情绪调节的大多数研究多是从发展的角度研究情绪调节、情绪调节策略等的发展特点,或者采用fMRI、PET等脑成像技术研究情绪调节的大脑空间定位,但是受到时间分辨率低的特点的影响对情绪调节大脑动态加工的时间特征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时间分辨率高的ERP技术,以中国人中等强度的表情面孔为刺激材料,设置不同的认知任务,探讨认知任务调节表情面孔加工的时间特点,揭示情绪调节的动态加工特点。 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都采用等概率的实验范式。第一个实验是要求被试被动地观看不同的表情面孔图片,考察情绪刺激本身对认知过程的影响。第二个实验分为两个认知任务,第一个认知任务是性别判断,目的是把被试的注意转移到刺激的非情绪性特征上;第二个任务是表情识别,目的是把被试的注意转移到刺激的情绪性特征上。通过比较刺激加工的过程,研究认知任务调节情绪刺激的时间特点。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 1、在被动观看的条件下,与中性面孔相比,恐惧面孔显著的增大了VPP的波幅,在N200成分上表现出了情绪重要性的一般评价过程,而在其他的早成分,如P100、N100、N170,以及晚成分P200上与中性面孔没有差异。 2、在被动观看的条件下,与中性面孔相比,高兴面孔显著的影响了N170的潜伏期,而且在P200成分上反映了表情的类别知觉效应,而在其他的早成分及晚成分上与中性面孔没有差异。 3、认知任务调节过程中,在面孔加工的早期成分上,表情面孔与中性面孔加工的差异表现在N100、N170和VPP,而在P100成分上没有发现加工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