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一直是一线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决定着学校教学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学生有效学习、能力获得以及个性全面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工作者将目光转向教育行为,探索语言反馈教学行为成为促进教育学科发展的新着力点。想要正确高效的实施语言反馈,教师需要对语言反馈有深入全面的认识。教师语言反馈行为可以分为消极反馈、简单反馈和高级反馈三类,进一步具体分为无反馈、简单评论性反馈、一对一性反馈、激励性反馈和引导性反馈五种行为。学生语言反馈行为有消极反馈行为、接受式反馈和高级反馈行为,具体分为四类:无反馈、接受引导式反馈、主动式反馈和自我评价式反馈。四者之间是递进关系,自我评级反馈为最高级,指学生接受反馈信息后再产生的反馈信息的行为。本文以高中地理课堂师生语言反馈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有文献法、文本分析法等静态研究法以及视频分析、课堂观察等一系列方法。本论文的研究基本框架是:首先,对语言反馈行为相关理论和资料进行梳理总结;其次,通过优质课视频对高中地理课堂师生语言反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出了高中地理课堂师生语言反馈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总结中学地理课堂语言反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优化策略。本研究目的在于在探索地理课堂师生语言反馈行为现状、寻求教师语言反馈行为类型变化对学生语言反馈转变的影响,并提出优化课堂语言反馈行为应遵循的基本反馈原则和优化策略,指导教师与学生语言反馈互动,转变地理课堂语言反馈方式,提高反馈效率,培养新世纪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本论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引言。首先,明确了本文论点的研究意义;其次,通过对国内外教师语言反馈研究现状的分析和整理,确定论文研究的背景;最后,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案。第二部分理论基础。首先,对“教师语言反馈行为”、“学生语言反馈行为”内涵进行了界定;其次,分析地理教学语言反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论“三论”理论、教学语言反馈的师生互动理论和评价理论。本部分明确地理师生教学语言反馈行为研究起点,为高中地理课堂师生语言反馈行为分析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现状分析。本文以高中地理课堂师生语言反馈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文本分析法等静态研究法以及视频分析、课堂观察等一系列方法,分析了高中地理课堂师生语言反馈行为的现状。根据研究结论总结高中地理课堂师生语言反馈现状分析,进一步分析产生原因,由此为依据提出语言反馈原则和应用策略。第四部策略探究。本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依据高中地理课堂师生语言反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语言反馈实施的基本原则和具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指导高中地理课堂师生语言反馈行为优化。对高中地理课堂师生语言反馈行为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评价。案例有《等高线的应用》、《自然界的水循环》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教师语言反馈实现课堂互动和信息交流”、“简单评论性教师语言反馈阻碍提高课堂效率”两个方面具体探究和评价。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本部分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和升华,提出本论文的基本结论,发现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并且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出进二步的思考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