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学术思想与方法论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_sc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录学是一种学术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的范畴。它与其它社会意识有着密切联系,并受其影响。特别是各时期的学术思潮对目录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影响很大。中国古代目录学家编纂的目录,不仅限于著录历代典籍的存与亡,而且还反映历代学术发展、演变的状况,叙列学术发展的脉络、源流,评价人品、学术之优劣、短长。因此,古籍目录与古代学术的发展变化息息相通,是中国古代学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价值与功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是不容忽视的。 编纂于清乾隆时期的中国古代最大的古籍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古典文化进入成熟、总结阶段的精品,它既包蕴着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生成、流变的轨迹,又潜藏着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心态以及十八世纪文化思想精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煌煌200卷一万余条提要,具有很高的学术成就和学术价值,蕴含着丰富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然而,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产生两个多世纪以来,学界研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大多只是将其看作一部目录学著作,其学术价值亦仅限于“卷第之繁复,门类之允当,考证之精审”,而对于它的“议论之公平”和“瑕瑜不掩”则很少有人作过专门研究,更遑论从思想史、学术史的角度去审察它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实际上,其目录学价值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从文化史和思想史上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便会发现,这是一部体系庞大而又十分精严的学术史著作,其搜录或存目古代典籍,皆出于一定的学术理念和旨趣,所体现的是当时学术文化界的贤达对几千年学术发展的总结与批评,鲜明地反映出十八世纪知识界的学术特征和思想观念。 本论文试图通过对翁方纲、姚鼐、邵晋涵、余集四家分纂稿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比勘和分析,从学术史、思想史高度深入研讨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学术思想和方法论的各种因素,揭示和诠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学术思想及方法论的内涵和实质,理解并把握其学术思想和方法论的真正意义和价值。通过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演进历程、影响因素、学术思想、学术方法论、意义价值以及相关问题等进行归纳总结和规律性探讨。 论文在绪论以下,力求从三个方面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学术思想和方法论研究进行考察和论述。一是论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产生背景及编纂历程。论文首先从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以及思想等方面分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产生背景:其次考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纂过程,讨论分纂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间的关系、内容差异及差异原因,从而得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既非单纯的集体创作,又不是绝对的纪昀一手所成,更不是乾隆帝钦定的“一人之私见”,而应是以纪昀为首的集体创作。其学术思想与十八世纪学术思潮紧密相关,是十八世纪重汉学、贬宋学的主流学术思想的体现,同时也具有正统的官方的学术思想特征。二是深入梳理经史子集四部的学术源流和学术背景,并从文献学和学术批评的角度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经学、史学、子学、文学的思想和方法论进行理析和研究,从而勾勒出一个整饬有序的学术思想和方法论体系。三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部具有很高的学术成就和学术价值的目录学巨作毕竟产生于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其学术思想和方法论一方面浸染学术总结期的优势和底蕴,有其十分精华的一面;同时也受社会没落期的影响,也有其十分迂腐的一面,所以对其学术价值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和理解。论文考、论结合,宏观与微观相彰,力求从基本材料入手,得出一些新的结论。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基于Promis·e设计环境的变电站电工二次专业协同设计方法,对协同平台的建立、制图标准化、设备模型库构建以及协同设计流程等协同设计中的一些关键环节进行了描述
在消费社会,身体己经突破了单纯作为躯体、肉体的局限,成为文化、权利、身份、意识形态和种族等的象征,从而具有了符号意义。人们对身体的消费,较多侧重于身体所承载的符号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