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2014-2016年四川省成都、泸州和南充市的每日数据分析,描述洪涝致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情况,筛选出与洪涝相关的敏感性肠道传染病,确定敏感性疾病与洪涝之间的最佳滞后时间,估算由洪涝对敏感性肠道传染病的发病风险,评价洪涝对敏感性疾病的发病影响。一方面为洪涝对肠道传染病发病风险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保证卫生部门在肠道传染病流行过程中能够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同时,验证气象和肠道传染病的关系,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制定适用性策略提供理论证据。方法:本研究应用2014-2016年每日洪涝和肠道传染病数据。首先,描述疾病发生情况和气象数据,根据病原体的繁殖周期和肠道传染病的潜伏期确定滞后期,疾病发病高峰通常在暴雨洪涝发生后两个月内,因此本研究将最长滞后期定为60天。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洪涝日和非洪涝日肠道传染病日发病率进行比较,对肠道传染病进行初步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该疾病是洪涝相关敏感性肠道传染病。其次,分类变量应用Spearman秩相关,连续变量应用互相关分析确定洪涝敏感性疾病的最佳滞后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最大相关系数对应的滞后天数确定为最佳滞后期,由此滞后天数进行数据调整,分析洪涝和气象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最后,每日发病率为结果变量,校正滞后期的洪涝变量为分析变量,季节、星期和校正各自滞后期的气象变量为控制变量,应用时间序列Poisson回归分析洪涝与敏感性肠道传染病的关系。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 24.0和R 2.3.1统计软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描述性结果显示,2014-2016年成都、泸州、南充市肠道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各不相同。成都市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手足口病发病率先下降后上升,甲肝发病率逐年递减,戊肝、伤寒和副伤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泸州市细菌性痢疾、甲肝、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伤寒和副伤寒发病率上升,戊肝、手足口病发病率先下降后上升;南充市甲肝、戊肝、伤寒和副伤寒发病率上升,细菌性痢疾发病率递减趋势,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手足口病发病率先下降后上升。2.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显示,成都市洪涝相关敏感性疾病分别是细菌性痢疾和手足口病,泸州市洪涝相关敏感性疾病是甲型肝炎,南充市洪涝相关敏感性疾病是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3.Spearman秩相关结果显示,成都市洪涝对细菌性痢疾和手足口病的滞后期分别是第4天和36天;泸州市洪涝对甲肝的最佳滞后期为39天;南充市洪涝对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滞后时间分别在第11天和47天。4.互相关结果显示,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和24小时降雨量均与敏感性肠道传染病有关系,且存在不同滞后时间。5.时间序列Poisson回归结果显示,有效控制滞后、长期趋势、季节和星期效应之后,洪涝作为敏感性肠道传染病的危险因素能显著增加疾病的发病率。成都市洪涝对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发病率影响的RR值分别是2.811(95%CI=2.566-3.114)和3.134(95%CI=2.862-3.425);泸州市洪涝对甲肝发病率影响的RR值是2.535(95%CI=2.291-2.833);南充市洪涝对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发病率影响的RR值分别是2.751(95%CI=2.597-2.922)和3.031(95%CI=2.696-3.422)。结论:1.成都市洪涝相关敏感性疾病是细菌性痢疾和手足口病,泸州市洪涝相关敏感性疾病是甲型肝炎,南充市洪涝相关敏感性疾病是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2.洪涝和气象因素均对成都、泸州及南充市洪涝敏感性肠道传染病发病存在滞后效应。3.洪涝作为疾病的危险因素能够显著增加敏感性肠道传染病的发病风险,提示我们需要在洪涝过后制定有效的卫生防治措施,降低洪涝有关的肠道传染病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