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昆山市玉山镇为调查点,做了2045份问卷调查,做了109个个案访谈,收集了2004至2005年《昆山日报》发表的流动人口关于在昆山工作生活的征文479篇。在这些实证材料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模型和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命题。
国内流动人口研究大致可分为三大的主题,一是对流动人口流动本身的研究,包括流动的动机、流动的区域分布、流动的模式等,二是流动人口从流出地出来后的权益保障研究,包括流动人口的就业、薪酬、社会保障、劳动保护、子女受教育以及参政议政的权益。三是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研究。本研究在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把流动人口的研究视角从被动地适应城市转到主动融入城市。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这是中国城市化的方向与真正内涵。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模型”,并论证了该模型的解释力。本模型有三个基本假设,一是以生活目标作为解释流动动机的起点,认为不同的生活目标影响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程度;二是不同的就业部门是成为流入城市居民的中介因素,认为在城市现代部门就业或成为个体工商户成为城市居民的可能性较大;三是由城市调适机制和市场筛选机制两大机制决定着流动人口能否成为流入城市的城市居民。研究结果表明,以上三个假设成立,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模型对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是分层次的,城市融入程度与生活目标、权益保护、工作部门相关。流动人口不同的生活目标对其城市融入程度有影响,有较高层次生活目标的流动人口较容易融入城市。进入城市不同部门就业的流动人口其城市融入的程度也不一样。在城市现代部门就业的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程度高于自我雇用的流动人口,自我雇用者的城市融入程度高于在城市传统部门就业的流动人口。权益保护程度影响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本文提炼概括了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四大命题: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普遍性、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特殊性、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层次性、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主动性。提出了提高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公共服务与管理建议,加强权益保护的同时,实行与城市居民同政策、同管理、同服务的三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