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脑恶性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大脑原发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复发率以及死亡率,但是由于胶质瘤的耐药性,胶质瘤的化学治疗受到一定限制。随着研究进展,抗血管治疗已经成为胶质瘤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及科研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对胶质瘤诊断、鉴别诊断、病理分级以及疗效评估的首选检查方法。苍耳亭是从菊科植物苍耳草中提取分离出来的倍半萜内酯单体化合物。研究表明,苍耳亭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研究目的:研究苍耳亭在细胞水平、裸鼠荷瘤模型以及大鼠原位胶质瘤模型上是否对胶质瘤有抑制作用。通过磁共振和磁共振增强扫描无创地、动态地观察苍耳亭的抗肿瘤作用,以及通过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评估苍耳亭是否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来抑制胶质瘤生长。材料和方法:苍耳亭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首先进行了细胞实验,大鼠C6胶质瘤细胞经过苍耳亭处理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细胞形态的改变。然后建立了裸鼠皮下移植肿瘤模型和大鼠原位胶质瘤模型,以观察苍耳亭体内的抗肿瘤作用。采用常规的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增强扫描动态地、无创地评估苍耳亭对C6胶质瘤的抗肿瘤作用。DCE-MRI用来检测、评估苍耳亭的抗血管生成作用。C6原位胶质瘤模型的建立以及苍耳亭的抗肿瘤作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证实。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结果:体外的细胞实验表明苍耳亭抑制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并且有剂量依赖性。成功构建30个C6胶质瘤的荷瘤裸鼠,给药处理两周后,相比于对照组,苍耳亭0.4mg/10g治疗组中,肿瘤的体积(604.55±107.82mm3 vs.2293.25±393.96mm3,P<0.01)和重量(0.68±0.15g vs.2.22±0.44g,P<0.01)明显减小。在SD大鼠的原位胶质瘤的实验中(n=30,5组),我们通过MRI数据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给药后两周替莫唑胺(Temezolomide,TMZ)组(42.54±11.18mm3 vs.85.19±14.76mm3,P<0.01)和苍耳亭16mg/kg组(22.57±8.64 mm3 vs.85.19±14.76 mm3,P<0.001)的肿瘤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而且替莫唑胺组(293.80±4.97g vs.275.60±9.21g,P<0.05)和苍耳亭16mg/kg组的大鼠的体重(302.50±3.21g vs.275.60±9.21g,P<0.05)也明显大于对照组。DCE-MRI检测苍耳亭抑制血管生成实验中,苍耳亭16mg/kg组的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volume transfer constant)值(0.045±0.023min-1 vs.0.335±0.096min-1,P<0.05)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表明了苍耳亭可以影响胶质瘤的血管生成。HE染色从病理标准上证实了苍耳亭对C6胶质瘤的抗肿瘤作用。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苍耳亭高剂量组的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要低于对照组。结论:体外及体内实验表明了苍耳亭对C6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而DCE-MRI以及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苍耳亭通过下调VEGF抑制血管生成来抑制C6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同时,本研究也为MRI和DCE-MRI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动态评估颅内肿瘤的生长及抗血管生成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