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传统的社会结构,既给人们的数字化生存带来益处,同时也使得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生机制、表现方式和发生频度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近年来,环境突发事件发生频繁,相关网络舆情水涨船高。作为突发事件的一个特殊类别,与其他突发事件相比,极易撕裂社会,形成与政府的对立情绪或集体行动,致其受关注程度更高、波及面更广、冲击力更强,也使得其网络舆情表现出突发性、交互性、易共鸣性、迅速扩散性和变异性等特征。围绕环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以及解决整个过程的影响因素考察。环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是环境事件、网民、媒介、政府、意见领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环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网民,客体是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涉事企业,重要的推动力量是相关意见领袖,发生、发酵的载体是强大的媒介力量,生成的土壤系频发的环境突发事件。环境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发展过程经历了网络舆情的初生期、发展期、高涨期、平息期四个阶段,显示出差异明显的阶段特征和较强的关联性。环境突发事件的网络动员效应明显,通过构筑集体认同、动员主体持续牵引、平台力量集聚、情绪渲染动员等,催化线上舆情高涨,甚至诱发线下群体事件,形成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影响。这些使得环境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工作形势复杂,挑战巨大。国内近年来多起环境突发事件的被动应对、失败应对,显示出当前各级政府在环境类突发事件网络应急管理上不足太多,体现在应急迟缓、手段单一、意识缺乏、力量薄弱。综合看来,普遍存在着体制不全、机制不灵、法制滞后、官员媒介素养偏低的原因。环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要用整体思维、应急思维去统筹规范,亟需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齐抓共管,有效推进。宏观上,要建设主流舆论阵地、加大网络问政力度、推进依法管网进程、提高党政干部网络媒介素养,以形成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新格局和良好气候。中观上,要抓好机制建设,要建立健全环境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联动机制、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问责机制,以形成有章可循,快速、高效、妥善的常态应对机制,提高应对效率和效果。微观上,立足应急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重点关注三个阶段的应急操作,分别是在舆情初生期强化风险源头应急管理,做好舆情监测、预警;在舆情发展、高潮期打好信息发布、舆论引导、事件本体处置等应急组合拳;在舆情平息期做好舆情追踪、舆情评估、项目教育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