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制备溃疡性结肠炎特异靶向性姜黄素PLGA纳米粒(Cur-PLGA-NPs),对姜黄素PLGA纳米粒的处方优化和制备工艺进行了初步考察。并且分别进行了纳米粒大鼠体内药动学和小鼠体内药效学的研究。方法:以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以聚乙烯醇17-88(PVA17-88)为乳化剂,应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姜黄素PLGA纳米粒,以纳米粒粒径和载药量等为综合指标,单因素考察优化处方工艺。动态激光散射法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分布,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表面形态。同时考察了不同浓度的蔗糖、乳糖作冻干保护剂对纳米粒的冻干保护作用。考察了姜黄素PLGA纳米粒的体外释药情况,在水相中加入不同的附加剂有效改善了纳米粒的突释情况。按照10mg·kg-1剂量尾静脉注射姜黄素溶液和姜黄素PLGA纳米混悬液,于给药后3、5、10、15、30、45、60、120min,共8个时相点,大鼠股动脉取血,加入内标布洛芬,液-液萃取法提取药物后,HPLC法测定含量。3p97程序拟合房室模型,梯形面积法计算药动学参数。雌性KM小鼠70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10只。第一组:正常对照组;第二组:疾病模型组;第三组:阳性对照组;第四组:姜黄素混悬液组;第五组:姜黄素纳米粒高剂量组;第六组:姜黄素纳米粒中剂量组;第七组:姜黄素纳米粒低剂量组。硫酸葡聚糖(DSS)建模开始后,详细观察和记录每一组小鼠的症状,包括体重下降,大便性状和大便隐血,按DAI的标准评分。并且进行了肠道的大体形态和组织病理学评分。同时用酶联反应试剂盒测定结肠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结果:纳米粒平均粒径为419.0±12.7nm,载药量为15.78±0.95%,通过电镜照片可知,纳米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均匀。采用2%的蔗糖作为冻干保护剂,冻干保护效果好,冻干复溶后可使纳米粒平均粒径控制在400nm左右。加入PEG6000可有效降低突释。姜黄素溶液和姜黄素PLGA纳米混悬液在血液中的药动学行为均可用二室模型描述(权重为1)。与姜黄素溶液相比,姜黄素PLGA纳米混悬液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82.9%。姜黄素PLGA纳米粒对由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姜黄素纳米粒高剂量组的疗效明显优于阳性对照组和姜黄素混悬液组。结论:本文系统优化纳米粒制备及冻干技术,获得相对稳定的纳米粒制备工艺。同时系统考察了姜黄素PLGA纳米粒的药动学特性和药效学性质。为姜黄素PLGA纳米粒给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