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Fe/Cu(001)超薄膜的结构与磁性的温度特性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r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磁性超薄膜的研究中,Fe膜随着其晶格常数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丰富的磁相。这使得Fe/Cu(∞1)磁性与结构的研究成为了低维磁学研究中最活跃的课题之一。 本论文中利用磁光克尔效应(SMOKE)、低能电子衍射(LEED)、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对Fe/Cu(∞1)以及Ni/Fe/Cu(∞1)的结构和磁性的温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阐明了Ni诱导Fe/Cu(∞1)自旋重取向(SRT)的物理机制。 生长温度对Fe/Cu(∞1)的结构和磁性有着很大的影响。低温下(11OK),1~4ML的Fe是fct结构,其易磁化轴是垂直于膜面的;在4~5ML的时候,伴随着薄膜结构从fct向bcc的转变,Fe膜的易磁化轴发生了从垂直于膜面到平行于膜面的自旋重取向过程。在Cu(001)表面生长的3ML左右的Fe薄膜,在进行室温退火的过程中会伴随着结构从fct到bcc的不可逆转变,同时Fe小岛逐渐长大直到饱和(230K左右);与之相对应的,Fe膜的磁性也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当退火循环完成以后,Fe膜的结构不再随温度变化,其磁性也成了温度的函数。 在低温下(nOK),楔形Fe/Cu(∞1)表面覆盖少量的Ni,会使得Fe/Cu(001)的自旋重取向过程提前。这个现象有可能是以下两个因素导致:(1)Ni的覆盖导致了Fe薄膜发生了结构变化。(2)Ni的覆盖改变了Fe薄膜的表面各向异性能。实验证实和理论上的估计证实,Ni的覆盖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Fe薄膜的面内晶格常数,但不会导致Fe薄膜的相变和自旋重取向的发生。Ni诱导Fe/Cu(∞1)自旋重取向的发生来自于Fe的表面各向异性能的改变。另外,实验发现,Ni的覆盖对Fe表面各向异性常数的改变只跟Ni的厚度有关,而跟温度无关的。不同厚度的Fe要发生自旋重取向过程所需的Ni的厚度是不同的。这样,通过将Ni外推到0ML,就可以得到了低温(110K)下fct的Fe非结构变化而产生自旋重取向的真正厚度。
其他文献
本论文综述了纳米粉体材料的研究概况,探讨了电弧等离子体技术制备纳米金属材料的新方法,对动阳极等离子体装置和动阴极等离子体装置制备纳米粉体材料的原理做了介绍,同时还
本论文的研究是将Yangian算子应用于二角动量耦合的系统之中,通过引入Yangian算子的方法来研究量子态之间跃迁的问题.我们在得到哈密顿量为:H0=-gL1·L2+λL23的系统的能量本
学位
  本文采用随机矩阵理论和静态路径近似,计算了超导纳米小粒子转变温区的电子热容;分析磁场对纳米小粒子热容的影响。研究表明,纳米粒子含有的电子数奇偶性不同,与大块样品有本
二次谐波是简并三波混频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们和频作用的结果便产生了二倍于入射波频率的倍频波,这就是倍频效应,它是一种重要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从基频光到倍频光的转换遵守
  本论文就注塑铁氧体工艺中粘结剂、润滑剂、耦联剂以及磁粉对注射成型磁体性能的影响做了详细的研究,通过添加不同的润滑剂以及相同润滑剂的不同添加方式来研究润滑剂对
单层硒化锗是具有类黑磷结构的二维单原子层薄膜,实验上已通过机械剥离和激光减薄技术相结合制备成功。因单层硒化锗为直接带隙半导体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质,在光电子、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理论研究表明,单层硒化锗是有毒气体分子(NH3、SO2和NO2等)良好的检测和催化剂。该些有毒气体分子吸附在单层硒化锗上改变了其电子结构和光电性质。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单层硒化锗中的点缺陷,包括空位、反位和磷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