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0世纪以来,置身于这样一个文化边界被日渐打破、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和深入的时代,人们在关注文化现象,进行文化思考的时候也越来越需要更加世界性的眼光和更加开放化的心态,因为面对的是更加多元的文化生态空间。然而,关于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常常让处身于华夏文明中陷入文化悲观主义和文化乐观主义两种自相矛盾的复杂心态中。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一旦被贴上了"西方化"的标签,就会使人们感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地位岌岌可危,尤其是对于非西方世界的文明而言,本土文化似乎随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另一方面,文化的全球化使得各民族、各地区普遍的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通过更加便利的渠道进行跨文明的传播和接受,进入到更加广阔的文化交流的视域中。于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倡导,在文化相对主义思潮的积极声援中,开始流露出文化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其实,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文化心态背后都深藏着同一种文化症结:那就是"一元论"的文化情结。既担心"西风美雨"强行拖入文化殖民的僵局,又在文化护本的心理中情不自禁地滑落进保守主义的泥潭,而这两种思想倾向都可能成为影响文化交往实绩的极大障碍。如何构筑文化交往中相对平等的话语桥梁,如何在跨文明的对话中走向价值共享的文化未来,如何在维持文化多元性的同时促进文化生态的平衡发展,这一系列问题的思索重新带进了文化交往历史的考察过程中。本文以《老子》在20世纪的英语译介和美国文学的接受为切入点,考察中国传统思想在海外的传播,就是试图还原文化交往过程中的具体细节,把对文化多元主义生态机制的思考融入到文化交往的历史考察中,通过引入变异学的研究方法,把《老子》的核心思想(.)真正放置在文本开放的语境中,在尊重文化交流双方文明异质性的基础上去究异质文化间的互动和比参。 一方面着力发掘《老子》作为源文本的文化特质,另一方面深入探寻西接受视野下的一系列价值观念、文化基因及信仰体系等所促成的《老子》思想的重新建构,探索性地发现《老子》思想在中西方文化之间、在古代传统与当代思考的价值转换过程中所经历的文化变异现象。文化变异的形成是两种文化相互合力作用的结果,只有尊重跨文明交往中的文化对话,才能促进文明的新生。 本文共从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回顾《老子》的西方译介所经历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一方面梳理《老子》在西方世界所走过的先抑后扬的曲折道路,同时总结《老子》在海外接受过程中复杂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从而进一步揭示《老子》西方译介的深层动因。美国作为现代西方接受《老子》思想的代表性国家,对《老子》的译介和文学接受形成了广泛的热潮,因此在这一章中本文还着力分析了美国20世纪的文化反思运动和激进主义的社会思潮与《老子》思想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美国《老子》接受的特异面貌。第二章主要从老子思想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道的世界"、"无的境界"、"自然天地"以及"守柔处弱的生存方式"入手,力图以问题意识去发现三位代表性的英语译者对这四个主要精神层面哲学思考的异同,分析译介过程中思想变异的现象,研究译本中所体现的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变迁、语言思维习惯的变化以及译者主体意识的渗透。第三章到第五章本文选取了接受《老子》思想影响的三位美国作家的具体作品展开文学文本的具体分析。第三章主要分析美国作家对《老子》"无"的思想的接受,第一节主要研究奥尼尔作品展现的"无为"的批判视野以及其对"无为"思想的尼采式超越;第二节主要展现了史耐德作品对"无"的生命体验指向的回归;第三节主要揭示凯鲁亚克作品对"无为之为"的个体性追求。第四章,主要分析美国作家对《老子》"自然"人生的接受,第一节主要呈现析奥尼尔作品从"自然"关怀到人文关怀的转化;第二节主要反映史耐德作品对"自然"的返魅之思;第三节主要呈现凯鲁亚克作品促成的狂欢化的自由体验。第五章,主要分析美国作家对《老子》"阴柔"思想的接受,第一节主要发掘奥尼尔作品《老子》思想从退守到思进的悖反性选择;第二节主要展现史耐德作品由《老子》思想促成的性别融合的文化创生姿态;第三节主要反映凯鲁亚克作品对《老子》母性意识的回归与安守。 本文试图在跨文明对话的历史溯源中,结合当代文学的接受语境综合考察中国文化典籍在异质文明中所经历的文化碰撞和现代转换,以期能够超越一元文化的单向思考,给与文化交融的未来引入更加开放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