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促进农村产业振兴和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因此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科技创新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有必要探索科技创新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实际效果。在这一研究主题下,为了探究科技创新作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机理及实际效应,本文按照“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实证检验—优化政策”的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促进农村产业振兴和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因此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科技创新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有必要探索科技创新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实际效果。在这一研究主题下,为了探究科技创新作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机理及实际效应,本文按照“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实证检验—优化政策”的研究思路,对山西省科技创新驱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全面研究。
首先,通过梳理已有文献,从理论层面阐述了科技创新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分析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得出科技创新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驱动力,并分析了科技创新影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效应。其次,对山西科技创新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测算了山西省及11个地级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分析山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情况,运用熵值法测度了山西省及各地级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验证科技创新是否会驱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检验结果:科技创新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具有正向作用。其中,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农民增收及就业、城乡一体化都有促进作用,但其中在农业产业链延伸上相对作用不明显,存在加大的提升空间。最后提出科技创新如何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的政策建议。
本文以科技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研究视角,分析了两者的作用机制,并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效应层面分析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及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科技创新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论文存在些许不足,如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评价体系不完善、实证研究不全面,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与完善。
其他文献
2012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特色鲜明、亮点很多,对2013届考生复习迎考有许多启发与引导。其中,第39题三小问在知识考查上呈现一致性,都是要求考生运用教材某一知识网络去解答题目,突出知识网络的考查。那么,怎么通过建构并运用知识网络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本文结合安徽卷第39题,谈谈看法。 2012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9题试题(材料略)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进行评
“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教学要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这与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落实到作业环节,设计基于学情的“历史与社会”分层作业就是其中的有益尝试。笔者在设计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作业时,对学生进行了分层,尝试提供适合不同学生练习、获得各自发展的作业,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究精神,获得成
历史数据看似枯燥,但如能有效利用,往往事半功倍,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发挥历史数据的强大功能 教学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首先要从为什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说起,其次才说对外开放格局的一步步形成及伟大成就。说到对外开放,在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政策的英明、邓小平的伟大时,先引用一些真实数据,对比中西差距,再导入对外开放政策,效果更理想。 30年前的中国处于半封
说题是近来讨论较多的教学话题,分为教师说题和学生说题。让学生说题是为了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地改变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说题、想题、做题、反思”的主动学习习惯,提高解题能力。所以,说题不仅是课堂形式的转化,更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笔者认为,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采用学生说题的方式是很值得探索和尝试的。 一、 说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其特点是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员研究,以培养学员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等能力。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引入案例分析法,凭借“历史与社会”教学平台,有效地使相关教师改传统教研中的“听客”为新课程下教研的“主体”,成为“思考者”“研究者”,实现了专业的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的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在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是其中重要的几个环节,而就业更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的第一步。近年来,农民工职业流动性呈现增强趋势,且更换工作单位和就业城市的现象普遍,在同一单位供职的工作任期较短,在这种背景下处理好农民工职业流动与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城市融入是一个多维度概念,涉及经济、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农民工群体普遍存在的较为频繁的职业流动行为对其城市融入水平有着怎样的影响?对其各维
欧元区成立20年来不断有新成员国加入,并且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金融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了欧元区货币政策利率在不同成员国间传导出现异质性问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货币政策利率的传导带来了不良影响,使欧元区成员国间贷款利率的差异增大,加大了欧元区成员国间利率传导的异质性,增大了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
本文以货币政策利率向银行贷款利率传导为研究的出发点,以欧元区各成员国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核心区和外围区来研究欧元区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异质性问题。首先,从货币政策目标
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由于其本身的弱质性,此产业的发展依赖国家的政策保护、财政投入。随着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要素投入也随之增加,由此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不仅会危害到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也会通过水、大气、食品污染威胁我国居民的健康。直到目前,虽然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农业面源污染,但是政策执行起来难度大,治理效果不明显。而这方面的研究大都着眼于农业经济增长同农业面源污染的关系上,缺乏从财政支农政策角度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的研究。少有的几篇文献仅针对农业财政补贴
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难题。自2013年10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扶贫开发提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议事日程。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是新时代扶贫开发的直接效果。提升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是新时代扶贫开发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因此,立足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开展扶贫开发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研究,乃是扶贫开发实践中提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反贫困理论为直接理论依
自从人类踏入近代的历史进程,各民族都被卷入世界一体化的发展洪流之中,这个历史发展总趋势在昭示着人们,一个民族的独立与繁荣决不能脱离世界发展的轨道、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同样,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下,中国要谋生存、求发展,势必要融入世界经济秩序之中,选择适宜的发展道路,制定适合中国国情外贸发展制度。有效的发展制度需要有进步的理论指导,因此近代中国大量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理论,希望能够为中国如何在世界经济中更好发展提供方案。近代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将西方的对外贸易理论引入中国,并且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