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外泌体中mi R-10a对结直肠癌转移微环境中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及分子机制,为结直肠癌转移复发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也将为结直肠癌的预后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为个体化精准诊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1收集20例健康个体、4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静脉血,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fluorescen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RT-q PCR)实验检测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个体血清中mi R-10a的表达差异;随机收集其中10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和正常肠壁组织,通过RT-q PCR实验检测组织中mi R-10a的表达水平差异,并将同一患者血清与组织中mi R-10a的表达分别进行比较。2原代人肺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与鉴定:选择肺良性肿瘤患者术后标本中的肺切缘正常组织进行人肺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我们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法与流式细胞术检测所培养的人肺成纤维细胞的特征性标志物α-SMA和CK-18进行细胞系鉴定。3选择结直肠癌原发病灶建立的细胞系SW480,将mi R-10a mimics与mi R-10a NC分别转染SW480细胞,并将两组细胞分别命名为mi R-10a组与NC组。将表达mi R-10a的SW480细胞的外泌体与对照组外泌体分别作用于NAFs mi R-10a组和NAFs NC组人肺成纤维细胞,通过CCK-8实验比较NAFs mi R-10a组和NAFs NC组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差异;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比较NAFs mi R-10a组和NAFs NC组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差异;应用RT-q PCR实验检测NAFs mi R-10a组和NAFs NC组成纤维细胞内炎症因子(IL-6、IL-8、IL-1β)的表达水平差异,从而分析结直肠癌来源的外泌体mi R-10a对人肺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影响。结果1与健康人群相比,(32/40)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静脉血清中mi R-10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01),mi R-10a在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其在相同患者的正常肠壁组织中的表达(P<0.001),结直肠癌患者血清mi R-10a的表达差异与其在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基本一致(P<0.001)。2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成纤维细胞胞浆与胞膜强表达α-SMA,而细胞核弱表达或不表达α-SMA。K-18均弱表达于成纤维细胞的胞浆、胞膜与细胞核上。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原代人肺成纤维细胞α-SMA和CK-18的阳性率分别为98.0%与69.3%。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成纤维细胞表达α-SMA和CK-18的阳性率分别为96.9%和36.5%。3 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外泌体mi R-10a作用48 h内的人肺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0.05);Transwell细胞迁移与细胞划痕实验的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经外泌体mi R-10a作用48 h的人肺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显著降低(P<0.001);经外泌体mi R-10a作用48 h后,人肺成纤维细胞中炎症因子IL-6、IL-8、IL-1β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IL-6:P<0.01,IL-8:P<0.05,IL-1β:P<0.01)。结论1结直肠癌患者外周静脉血清中mi R-10a的表达水平低于健康个体,mi R-10a的低表达与结直肠癌有关。2所建立的原代人肺成纤维细胞的纯度高,为后续实验顺利进行提供保障。3结直肠癌来源的外泌体中mi R-10a对人肺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均有抑制作用,并能够下调人肺成纤维细胞中炎症因子IL-6、IL-8、IL-1β的表达水平。综上,血清中mi R-10a低表达可能是预测结直肠癌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结直肠癌来源的外泌体中mi R-10a能够抑制转移微环境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及炎性因子IL-6、IL-8、IL-1β的分泌,这可能是导致mi R-10a能够抑制结直肠癌转移的重要因素。图4幅;表2个;参10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