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20年来,随着人口增多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沙质海岸沿海防护林系统遭到了巨大破坏,防护林的功能大幅降低,由此也带来也许多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以往对海防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性对策或建议上,没有深入的对其群落的多样性、生境特点和环境影响作用作出有效的分析和研究。本次研究围绕山东省沙质海岸防护林带由北往南选取了蓬莱、龙口、海阳和日照四个调查地点,按照群落类型和环境热点划分濒海灌草带、黑松防护林带和混交林带三种类型,调查各个类型中植物的物种及其组成结构特点,同时测定不同类型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养分状况,分析其现有的环境影响因素、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生长现状,研究山东海防林目前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点,分析其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进一步完善海防林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对群落的调查发现,山东省沙质海岸不同群落类型中群落的组成和结构都发生了不同程度地变化。黑松防护林带植物种类最多,相比于濒海灌草带和混交林带,植物种类分别增加了34.48%和18.18%;随着距海距离的增大,灌木层的比例逐渐减小,藤本植物物种逐渐增多,草本植物种类的比例变化不明显。濒海灌草带的优势种为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inn.var.simplicifolia Cham)、马蹄金(Dichondra repens)和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等,其优势种在黑松防护林带和混交林带重要值下降明显;黑松防护林带优势种为野艾蒿(Artemisia princeps)、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 Ledeb)、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和中华隐子草(C.Chinensis Keng)等,其重要值在混交林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混交林带优势种为茅草(Imperata cylindrica)、鸭趾草(Commelina communis)、小白酒草(Comnyza canadensi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和茅叶荩草(Arundinella hirta)等。2、不同地区群落多样性的变化不同,但都在混交林带为最高。海阳和蓬莱地区的多样性指数在濒海灌草带最低,分别为0.79和0.78;龙口和日照地区多样性指数指数在黑松防护林带最低,分别为0.78和0.81。不同地区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日照地区黑松防护林带的均匀度指数最低外,龙口、海阳和烟台地区群落的均匀度指数都为濒海灌草带最小,且变化趋势为:混交林带>黑松防护林带>濒海灌草带。3、不同地区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化趋势一致,随着距海距离的增大,土壤容重逐渐减小,土壤含水量、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大。土壤养分方面,土壤速效氮、速效钾和有机质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即随着距海距离的增加,含量逐渐增大;不同地区有效磷、铜元素、锌元素和铁元素含量在不同群落类型变化有所差异。土壤各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土壤速效氮含量之间等存在显著相关性。4、植物群落与土壤存在一定得相互作用。对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影响较大的指标依次为土壤有机质含量、铜元素含量和土壤总孔隙度;对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影响较大的分别为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容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