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茨杰拉德被认为是美国20年代的编年史作家,“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美国的20年代是历史上最绚丽,最会享乐的年代,也是旧的传统道德被抛弃,人们失去精神寄托,思想陷入混乱的年代。菲茨杰拉德既身在其中又超然于外,既沉迷于酒色争逐又感到深深的幻灭。 菲茨杰拉德是一个自传式作家,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对他自己及其所处社会的真实反映。尤其是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更是对这个“爵士乐时代”的真实写照。小说中的盖茨比守着一个天真的梦想,却堕落到为了实现梦想而不择手段的地步。这种悖论也是美国历史的折射。美国社会在追寻祖先理想社会的梦想中走向堕落。 最初的美国移民是那些为了拯救自己和堕落的世界而来到这个新大陆,试图在这里建立新的伊甸园的清教徒,但结果却在寻求拯救的过程中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而背弃了理想,陷入拜金主义的泥潭。在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年轻一代怀着拯救世界的美好愿望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资本主义战争的实质打破了他们纯真的幻想。虽然战后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物质财富急剧增长,但是年轻的美国人却在精神上感到深深的幻灭,从而放逐自己走向堕落。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从原始宗教的形成到影响西方意识形态的基督教圣典《圣经》,莫不体现了这种悖论。人类祖先在追寻拯救的过程中却陷入宗教的束缚;围绕着上帝拯救人类脱离罪恶而展开叙述的《圣经》里,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为追求智慧吃了禁果而犯下“原罪”,耶稣对人类的拯救却带来非道德的背叛和杀戮。这个充满悖论的拯救反复出现于西方文学作品中,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也即“原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很多《圣经》中的原型,特别是盖茨比和耶稣之间存在着不少极其相似的地方。他们的生活都经历了立志、死难、复活三个阶段。这不一定是菲茨杰拉德的主观安排,完全是《圣经》中的精神浸透进作者潜意识的自然反映。盖茨比对自己的理想忠贞不二,这确乎表现了在混混噩噩的现代人中不可多得的高贵和天真。但盖茨比为实现理想而采取的手段同耶稣的高贵和理想主义相比便产生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讽刺效果。 《了不起的盖茨比》成功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它的历史社会意义。它引导读者去反复琢磨和想象,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国内外学者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用原型进行分析的文章令我对小说中的原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很少有就原型中存在的悖论进行研究的。本文拟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折射的历史、社会现象和拯救原型中存在的悖论,从而揭示它作为经典作品的深层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