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冷战时期美日中安全战略与东北亚安全机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dai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致力于后冷战时期东北亚地区安全研究,在国际政治学主要流派的基本安全理论与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安全研究新的发展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立足于后冷战时期东北亚特定的国际格局和安全现状特征,较为详尽地分析美、日、中安全战略及其东北亚安全战略。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东北亚安全机制构想--即“灵活合作复合型”安全机制。   安全研究是国际政治学理论中古典而又持久的课题。通过回顾国际政治学领域中的国际安全研究,特别是国际政治学主要流派(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的基本安全理论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安全研究新的发展,重点考察它们的为维护国际与地区安全所提出的安全机制与安全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与评判,颇为丰硕的成果为新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后冷战时期东北亚呈现出以美、日、中为主导、以寻求稳定和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新格局特征和大国良性互动与霸权深化、安全领域的合作大大滞后于各国间政治和经济关系、各国寻求构建东北亚安全机制等为特征的地区安全态势,它为美、日、中三国,国家安全和地区安全战略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地缘政治背景,也为彼此间的安全战略互动进而形成新的、具有东北亚特色的安全机制提供了舞台。美、日、中三国是东北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它们的安全战略直接主导和决定着地区安全的态势和未来走向。后冷战时期,美国确立了以“全球霸权”为导向的安全战略,日本选择了实现“政治大国”的安全战略,而中国则确立了新安全观为指导下的安全战略。它们的东北亚安全战略及其互动,直接制约着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形成与模式的选择。当前,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相对稳定的中美、日美、中日双边关系成为维系地区安全的主要支柱,而在安全机制方面尚且是一片空白,未形成任何有效的安全机制框架模式。共同的利益促使有关各方在构建东北亚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与实践,但是由于国家利益、安全战略选择、地缘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难以形成广为接受的、适合东北亚区域特征的、可行的安全机制。有鉴于此,我们应建立一种以尊重现状、平等参与、协商一致为基础、将多层次、多种渠道、循序渐进作为构建方式、以合作求相互安全为根本目标、以稳定大国关系作为保证的“灵活合作复合型”安全机制。通过系列具体政策措施相配合,它的或许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其他文献
现代反垄断法始于美国颁布的《谢尔曼法》,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营者集中作为反垄断法主要规制的对象之一,历来为各国反垄断法所关注。美国、德国、欧盟、日本以及加拿
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由来已久,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最初的“哨兵”反导系统以来,经历了里根政府的“星球大战”计划(SDI)、老布什政府的“防御有限打击的全球保护系统”(GPAL
近年来,“碰瓷”已不再是人们陌生的话题。我国“碰瓷”案件的频发充分暴露了“碰瓷”问题的严峻性,诸多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现行法律对“碰瓷”行为尚未做出明确的
租约仲裁条款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并入提单以及能否约束提单持有人,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中国对此问题立法上的不完善和理论上的分歧导致司法实践的不统一,在如何正确运用国际
随着《马斯特利赫特条约》的签订和最终批准,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Commo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以下简称CFSP)得以正式产生。CFSP的产生有着其深远和特有的历史发展轨
防尘防毒标准化工作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历史最长的一个领域,以往虽然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 Dust-proof and anti-viru
以水提醇沉法获得“沪农灵芝1号”子实体中的灵芝多糖,并对其结构特征和含量进行分析。高效凝胶尺寸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仪-示差折光检测仪联用分析结果表明,该多糖重
该文阐述了民营银行的概念、特征及与其相关的银行法律规制等问题,结合中国经济金融改革的实践,论证了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通过对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民营银行发展经验的
文章主要阐述了输油管道运行期间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了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预防与控制风险的措施.
王长江在《理论动态》1774期撰文指出:当前制度建设的主要问题在于要素之间缺乏连接。究其原因,虽然认识上不到位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在提出各种要求、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