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危重症患者机体内处于应激状态,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导致患者血糖不稳定,从而加重患者病情。将危重症患者的血糖控制于稳定水平,最大限度减少血糖变异性,可以减少病死率、改善预后。肠内营养是危重症患者的首选营养途径,更符合机体生理特点,可保持肠道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减少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维护免疫系统正常功能,不但可以提高危重症患者营养水平,还可降低感染、并发症风险、缩短住院时间甚至改善预后。但是,目前尚不明确周期性与连续性肠内营养输注方式是否对危重症患者血糖变异性和预后存在影响,哪种肠内营养输注方式更有利于维持危重症患者血糖稳定性值得探讨。目的探讨周期性与连续性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对危重症患者血糖变异性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研究纳入标准前瞻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我院ICU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周期性肠内营养输注组(周期组)和连续性肠内营养输注组(连续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相同的肠内全营养制剂(肠内营养乳剂(TPF-D),商品名:瑞代),患者每日需求量通过肠内营养微泵输注,周期组以16h匀速输注完毕,连续组以24h匀速输注完毕。两组遵循相同的血糖控制原则。收集两组患者以下指标:⑴一般资料: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情况、入住ICU 24h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⑵血糖变异性:统计入住ICU期间患者各时段血糖水平,求得平均血糖(GLUave)和标准差(GLUsd),血糖变异系数(GLUcv)根据公式GLUcv=GLUsd/GLUave×100%计算;⑶日均胰岛素用量:计算入住ICU期间每日平均胰岛素用量;⑷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记录两组肠内营养输注相关的误吸、胃潴留、腹泻、吸入性肺炎并发症发生情况;⑸预后指标:入住ICU 28d病死率、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结果连续组与周期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连续组GLUcv((23.6±6.7)%比(26.4±7.8)%,t=2.436,P=0.016)显著小于周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组日均胰岛素用量((15.2±4.4)U比(17.5±5.1)U,t=3.054,P=0.003)显著少于周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期组和连续组肠内营养相关误吸发生率分别为7.5%和10.0%,胃潴留发生率分别为26.3%和28.8%,腹泻发生率分别为21.3%和25.0%,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5.0%和7.5%,两组之间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组入住ICU 28d病死率(22.5%比10.0%,χ~2=4.592,P=0.032)显著低于周期组,ICU住院时间((18.2±5.5)d比(15.6±4.3)d,t=3.331,P=0.001)显著短于周期组,总住院时间((25.4±7.6)d比(22.7±6.5)d,t=2.415,P=0.017)显著短于周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周期性肠内营养输注方式相比,连续性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对危重症患者血糖变异性影响较小,更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性,减少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进而改善患者预后,且并未增加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