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冥界是凡人死后灵魂所栖息居住的地方,这一奇异空间往往与人世相对,存在于世人的遐想世界之中。唐代叙事作品将凡人置入此空间并铺展一段段奇特的冥界旅行,尽显奇幻想象及有意为文之特征。本文研究唐代游历冥界(入冥)叙事作品,并剖析作品所反映的唐代冥界观念及相关文化现象,这对于唐代叙事文学研究和世俗信仰皆具有重要意义。全文除绪论外,共分六章。第一章梳理先秦到唐代“冥界”观念之渊源与流变。“冥界”、“他界”等词语的传播反映了传统冥界观念与佛教文化之密切关系,折射出中国冥界观念发展的特殊性。汉魏六朝至唐代的冥界观念受佛教、道教文化及民间信仰的影响,包含死后为神、死后为鬼两种观念,形成华夏民族特有的死亡观念。冥界观念在唐代臻至成熟,佛教固有的地狱观念与中土冥界观念形成合流之势,融合儒、道、释三家文化因子。第二章主要从唐代各时期、各作者群体来研究游历冥界叙事作品。唐代入冥叙事作品反映出日渐成熟的冥界观念,其故事题材、文学艺术、思想深度等皆取得一定成就,成为一种固定的书写模式而广泛渗入文人作品、宗教典籍中。唐代前期作品因袭佛教之风甚重,中唐自创风尚弥显,晚唐盛行命定之说而出现大量冥府掌命之作;唐代僧侣创作的入冥叙事作品集中于盛唐前后,大多转载和抄录前人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王梵志等人的白话诗作也涉及地狱等意象,是解析唐代民间信仰的重要资料。第三章考辨入冥叙事作品的来源并及辑佚部分作品。唐代入冥题材叙事作品来源于坊间传闻、传抄他书或出自作家的文学编造。由于这些作品常被反复传抄并增改变易,所以厘清源流、考察故事变易所反映的作者意旨与创作心态颇为重要。本章还对部分作品加以考释,辑佚《金刚般若经灵验记》与《冥报拾遗》部分篇章,并对前人所补遗的《冥报记》加以订误。第四章分析唐代叙事文学中的冥界想象。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冥界来源于现实社会中的世俗信仰,但更为逼真、翔实,充分展示了作家丰富的想象力。本章藉冥界人物形象、冥界处所、冥凡沟通渠道等方面探讨文学作品所想象的冥界空间。唐人所塑造的冥界人物形象酝酿出诸多变化,出现地藏菩萨、华山府君、地府十王、城隍神、判官等多种复杂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华岳府君形象凸显唐人的创造力;唐人遐想出的种种奇特冥界空间及冥凡沟通渠道与方式皆具有独到之处,映射唐人观念及为文之巧妙用心。第五章主要从宗教视域阐释入冥叙事作品中的文化现象。探讨凡人入冥所经历的审判现象与宗教体验,诠释入冥叙事作品中的救赎与功德观念、诵经返阳现象,重点解析《金刚经》、《法华经》在唐代叙事作品中的作用及传承影响;分析唐代入冥叙事作品中描写的纸钱习俗并归纳冥界饮食、通冥与借尸还魂等文化现象的演变及特征。第六章探讨唐代入冥叙事作品的超越及其影响。唐代叙事作品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冥界形态,完善了凡人游冥经历,体现了艺术手法的圆熟精湛;此类叙事作品基本确定以冥神为中心的冥府体制,标志中国冥界观念的成熟;唐代入冥叙事作品在故事素材、情节模式、文化现象、冥界观念等方面都对后代作品产生影响,这可从判官形象演变及《子不语》、《续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等作品觇视其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