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也是炎症性肠病其中一种表型。这类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北美及欧洲较为常见,近10余年我国此类疾病的就诊人数也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现在UC已然成为我国消化系统比较常见疾病之一。由于病因尚不明确,故目前的治疗是以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减少并发症为目标。直至现今,针对UC的治疗方法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类及生物制剂类这四种常用治疗方法。为避免长期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药物依赖、药物抵抗以及药物副反应等问题,日本首先尝试非药物治疗,即白细胞吸附疗法(Cytapheresis,CAP),包括非选择性滤过型白细胞分离疗法(Leukocytapheresis,LACP)和高选择性白细胞吸附疗法(Granulocyte and monocyte adsorption apheresis,GMA),经过多年大规模临床实践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本文旨在应用GMA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以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期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中重度UC患者。应用GMA治疗方法,进行每周2次的强化治疗,观察8例患者在应用GMA治疗前、治疗5次后、治疗10次后的一般生命体征,临床症状(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发热、肠外表现等),相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便常规、ESR、CRP等)及肠镜结果,从而对GMA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8例中重度UC患者应用GMA治疗,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在34-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00±11.00)岁;病程均值在2.5年;疾病严重程度及病变范围,中度:重度为3:5。其中4例完成5次GMA治疗,3例完成10次GMA治疗,1例由于经济原因只完成2次GMA治疗。1.治疗前后体温、心率及血压未见明显变化。2.(1)6例患者腹痛较治疗前明显减轻甚至消失,1例患者腹痛较前无明显改善行结肠切除手术。(2)在治疗前腹泻次数为(14.29±9.34)次/天,治疗5次后腹泻次数为(3.57±2.07)次/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次后腹泻次数为(2.00±1.73)次/天。(3)粘液脓血便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患者治疗前便常规表现为镜下脓细胞成团、白细胞及红细胞满视野及潜血(+),治疗5次后便常规表现为镜下的白细胞、红细胞及脓细胞较前有所减少,潜血(+),治疗10次后便常规表现为镜下的白细胞、红细胞及脓细胞消失,潜血弱(+)甚至(-)。(4)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最高>39.5℃,在治疗5次后患者体温有所下降,最高不超过38.5℃,治疗10次后患者体温基本恢复正常。(5)体重在治疗前为(65.14±9.9)kg,治疗5次后体重为(62.07±9.7)k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期的随访中部分患者有体重增加的表现。(6)2例患者均有关节疼痛的肠外表现,在治疗5次后未见明显改善。3.ESR在治疗前为(31.14±24.17)mm/h,治疗5次后ESR为(20.00±17.13)mm/h,治疗10次后ESR为(4.0±2.0)mm/h;CRP在治疗前为(51.29±58.50)mg/L,治疗5次后为(19.30±18.24)mg/L,治疗10次后CRP为(4.27±1.71)m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实验室指标ALT、AST、ALB、T-Bil、Ccr、BUN、Glu、K+、Ca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治疗前Mayo评分为(10.14±1.46)分,根据Truelove&Witts评分,中度人数为3例,重度人数为4例,治疗5次后再次根据Truelove&Witts评分,轻度人数为2例,中度人数为3例,重度人数为2例。治疗10次后,3例患者EI评分分别从7分、10分、9分,降至3分、6分、5分,1例患者达到临床缓解期,2例患者提示临床有效。5.根据患者自我疗效评价表,其中5例患者感到比较满意,尤其在治疗第4或5次后。6.有1例患者在首次GMA治疗中出现头晕、胸闷的症状。结论:GMA是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新型非药物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