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为人类社会所特有,人类道德的发展史展现了道德由自发走向自觉、由必然走向自由的历史进程。可以说,人类的道德一直朝着道德自觉的方向在发展。如今正面临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以及多种行为选择之间的矛盾将会不可避免地不断出现。如何有效处理与解决各种利益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中每一主体的道德自觉,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道德自觉”及其实现问题非常重要而迫切,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关于“道德自觉”的研究遵循以下思路:研究“道德自觉”的现实依据→研究“道德自觉”的理论基础—“道德自觉”的本质内涵→“道德自觉”的形成机理和基本规律→实现“道德自觉”的路径。具体而言,论文对“道德自觉”的研究分为两大部分,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部分重点关注“道德自觉”研究的价值、“道德自觉”研究的理论渊源、“道德自觉”的本质内涵三大问题。应用研究部分力图剖析“道德自觉”形成的内在机制、主体实现“道德自觉”的基本步骤和社会实现“道德自觉”的可能途径。其中,基础研究为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应用研究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指导。这两部分的各项内容之间层层相扣,回答为什么要研究道德自觉?什么是道德自觉?道德自觉如何形成?在教育实践中又如何实现道德自觉等问题。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阐述“道德自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实现道德自觉是社会思潮多元化、社会变革关键期的重大现实问题,是迫切需要找到答案的时代课题。论文认为,深入研究道德自觉的生成与发展,既是道德主体完善高尚品质、构建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顺应民主平等的道德教育关系、适应复杂多变的道德教育内容、达到自我建构的道德教育目的、回应时代发展的道德教育呼吁的探索,更是促进和谐社会构建、深化以德治国方略实施、推动社会全面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第二部分梳理“道德自觉”研究的理论渊源。论文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自觉”研究有关的理论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道德根源、道德价值、道德培养、道德升华等相关理论。论文也梳理了中国传统道德自觉的理论资源,包括自明、自悟、自律(慎独)的道德自觉主体论,重义轻利的道德自觉核心论,包括小人、志士、君子、贤仁和圣人的道德自觉层次论,从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修身的道德自觉形成论等。论文还梳理了西方含有道德自觉思想的道德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价值澄清理论、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关怀理论以及道德自由理论等。第三部分论证“道德自觉”的本质内涵及其时代内容。通过对道德自觉有关概念的辨析,论文认为,道德自觉是一定社会成员对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的了解、领悟、认同、选择、内化和践行。道德自觉是反映利益诉求、体现利益关系、调节利益取舍的自觉,道德自觉的本质是主体对私利与公利之间的自觉。道德自觉的发展具有主体性、自省性、自律性、选择性、实践性和超越性等特点。论文以此出发论证了我国道德自觉的内容应涵盖民族传统道德自觉、社会主义革命道德自觉、社会主义建设道德自觉三大方面。第四部分剖析“道德自觉”的形成机理。论文认为“道德自觉”形成的过程为:道德认知—道德认同—道德形成—道德外化—道德升华,并将道德自觉的形成机理概括为五个方面:道德意识自觉、道德价值自觉、道德修养自觉、道德践行自觉、道德发展自觉,在此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探讨了道德自觉的五大生成规律,即主客统一规律、交往互动规律、渗透融合规律、内外转化规律、螺旋上升规律。第五部分探索实现“道德自觉”的可能路径。论文从内外因出发,提出了五条可能实现“道德自觉”的路径:一是包括良知的唤醒、自我的内省、自律的笃行、慎独的坚守等的主体自省实现路径;二是包括自觉的启迪、互动的深化、内容的选择、方法的创新等的教育启发实现路径;三是包括主体的交往、人文的关怀、竞争的激励等的人际砥砺实现路径;四是包括政策的导向、制度的保障、法治的固化等的制度规范实现路径;五是包括软硬环境并重、大小环境互促、虚实环境共治等的环境熏陶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