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开始,到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逐步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外向型经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基于此,本文的目的将是系统地考察外向型经济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具体而言,本文要回答如下问题:国际贸易成本的下降、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加工贸易比重的上升、服务外包的兴起、以及沿海与内陆地区在接近国外市场方面的差异如何影响中国的区域发展,是推动还是抑制经济集聚,是扩大还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本文以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分析基础,从理论角度系统地阐述了以上问题,并针对中国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第二章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接下来的三章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别分析了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外包对产业集聚和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第六章以中国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外向型经济的影响,最后,第七章对本文研究做了总结,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主要得到了如下结论: 第一,国际贸易成本下降既可能扩大也可能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本文第三章研究发现,在Dixitand Stiglitz(1977)模型基础上,国内不同区域的国际贸易成本同时下降会推动产业集聚和扩大区域发展差距,但以Ottaviano etal.(2002)模型为基础,结论则相反。出现这种相反结论的原因在于Ottaviano etal.(2002)模型中产品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说明在理解国际贸易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时要注意具体的经济环境。同时,本文研究发现沿海地区靠近国外市场的地理特征有利于吸引经济活动在该地区集中,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推动经济活动向远离国外市场的内陆地区集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内陆”往往被视为一个地区的发展劣势,但是内陆地区与外国之间较高的贸易成本也会成为某些与外国产品竞争激烈的产业的天然屏障,从而在内陆地区这些产业可以受到保护并得以发展。这一结论说明当中国的国际贸易结构逐步由产业间贸易转变为产业内贸易时,由于国外进口产品与国内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沿海与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可能会慢慢缩小。 第二,在一定条件下,外商直接投资可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但当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比重较高时,则会扩大区域发展差距。本文第四章的研究表明,外商投资企业具有技术优势,因而对国内企业产生更强的竞争,从而推动国内企业远离其所在地区;同时外商投资企业由于更多地处于对外技术溢出的位置,因而也会避免与国内企业聚集在一起。但在垂直一体化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下,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内出口企业均会倾向于集中在沿海地区以靠近国外市场,从而扩大区域发展差距。 第三,外包通过上下游企业间的匹配效应会推动产业集聚和扩大区域发展差距;而当外国企业的外包区位在国内地区间平均分布时,国际外包会推动产业分散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在外包活动中,上下游企业在技术等方面的匹配效应会产生前后向联系,推动它们集中在一个地区。在给定外国企业的外包区位在国内地区间平均分布时,由于国际外包通过前后向联系提高了每个地区上下游企业的收益,从而降低了它们集中在一个地区的动机。但是,如果将外国企业的外包区位选择内生化,这一结论可能发生改变。 第四,根据1999-2008年中国20个两位数制造业的绝对区位基尼系数,本文发现,这十年期间几乎所有产业的集聚程度都有所提高,但在2006-2008年有近一半产业的集聚程度出现了下降;几个集聚程度最高的产业在这十年期间的集聚程度增长率也几乎是最高的,但在近三年却大都出现了负增长。在基于中国2001-2008年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中,本文发现,出口对中国制造业集聚和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在近年来逐渐减弱,而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所占比重和前后向联系效应则存在显著的正影响。 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研究主题。本文的研究得到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但是肯定还存在许多尚未涉及和充分探讨的问题,因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需要继续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