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稳健性改善了企业契约关系以及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对于股东和债权人意义都十分重大。尤其是作为企业外部人的债权人对会计稳健性有着更强烈的需求,他们期望通过会计稳健性维护自身利益。然而企业会计稳健性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传统观点假定管理者是完全理性的,他们在薪酬契约、债务契约等众多契约的约束下,做出有利于企业股东、债权人的决策与行为。但管理者实际上是有限理性的,他们的判断和决策往往会出现系统性的认知偏差,这些认知偏差可能会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过度自信行为是目前认知心理学上已发现的稳定的非理性行为,众多学者研究发现,过度自信行为影响了企业的投资、融资、股利政策等财务决策行为。近年来有学者开始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盈余预测、财务报告错报及舞弊的影响。Ahmed和Duellman(2013)首次采用美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国内尚无相关研究。笔者试图针对我国资本市场特点,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并希望能找到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的监管机制,减少股东和债权人的损失。笔者采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12年的经验数据为样本,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参考Ahmed和Duellman(2013)的模型,并针对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及资本市场特征来选择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代理变量和回归模型的控制变量。为避免单一指标衡量的缺陷,分别采用盈余预测、高管相对薪酬比例及过度资本支出三种方法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用Khan和Watts(2009)提出的C-Score值,计算衡量公司年度会计稳健性水平;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及回归模型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对样本进行系统的检验与分析。通过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水平与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显著负相关;强有力的监管并不能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另外还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会计稳健性水平的负向影响程度低于美国上市公司。实证结果的补充稳健性检验同样支持以上结论。由于会计稳健性对股东、债权人等的意义重大,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对会计稳健性产生的负向影响。针对本文的实证结果,笔者建议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构建适当的高层管理者薪酬激励机制、建立有效学习机制三个方面着手,以使企业会计稳健性保持在适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