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能源消耗的增多,大气污染已成为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之一。大气颗粒物按照空气动力学直径的大小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其中PM10容易被吸入鼻腔和口腔内;PM2.5的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能够直接进入肺泡和血液系统中,导致心血管病等疾病的发生。园林植物可以吸收大气颗粒物,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环境。目前,还无法完全依赖污染源治理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植物滞留颗粒物是缓解大气污染物的有效途径,草本植物作为城市绿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有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因此本研究选取了福州市常用的25种草本植物,采用滤膜分级(10、2.5 μm)的过滤方法,测定并计算单位叶面积滞留总颗粒物、D10(粒径<10μm的颗粒物)和D2.5(粒径<2.5 μm的颗粒物)的量,测定其滞留颗粒物的量在时间(时间的累积和不同季节)和空间(不同样地、距道路不同距离和叶片的着生角度)上的变化规律,探讨不同草本植物对不同粒径的颗粒物的吸附能力;并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绒毛、沟壑等,进一步研究草本植物的滞留颗粒物的机制。明确草本植物的滞留颗粒物效应,并推荐应用于福州的优良草本植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草本植物滞留颗粒物的能力差异显著,植物的单位叶面积滞留总颗粒物、D10和D2.5的量的排序不完全相同,但差距较小。其中沟叶结缕草(Zoysia matrella)、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水鬼蕉(Hymenocallis Spciosa)的滞留颗粒物能力较好,芭蕉(Musabasjoo)、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美人蕉(Cannaindica)等的滞留颗粒物能力较弱。(2)同种草本植物单位叶面积滞留颗粒物的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叶面颗粒物中粒径<10μm和粒径<2.5μm的颗粒物的比例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草本植物在一年四季中单位叶面积滞留颗粒物的顺序大致表现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而叶面颗粒物中粒径<10μm和粒径<2.5 的颗粒物的百分比是在秋季最大。(3)不同地区的同种草本植物单位叶面积滞留颗粒物大致表现为白马路>江滨西大道、闽江大道>西三环,而叶面颗粒物中粒径<10 μm和粒径<2.5μm的颗粒物的百分比是在江滨西大道和闽江大道较大大。距离道路越近,植物单位叶面积滞留的颗粒物量越大,且距离道路越近,叶面颗粒物中粒径<10μm和粒径<2.5μm的颗粒物的百分比越大。所测4种草本植物的4个叶片着生角度范围中,60°~90°时单位叶面积滞留颗粒物的量是最大的,而其他三个角度范围并未呈现出相同的规律。(4)不同草本植物的最大滞留颗粒物能力差异显著。使用不同的计量单位,植物滞留颗粒物能力的排序也不同。(5)叶片特征影响植物的滞留颗粒物上午量。叶片较厚、叶面有沟壑、具瘤状突起的草本植物滞留颗粒物能力较强,而叶面光滑、叶片与地面近垂直的草本植物滞留颗粒物能力弱。(6)草本植物叶面主要是粒径<2.5μm的颗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