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温病条辨·中焦篇》方药的研究,总结温病大师吴鞠通在治疗中焦温病(脾胃病)方面的用药规律,指导现代中医医师遣方用药,使今后脾胃部位的温病用药更合理,更有效,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特长,解决患者的疾苦。
方法:第一,选取《温病条辨》底本、主校本、参校本,对《温病条辨·中焦篇》进行校对,确保研究对象原始材料的准确性。第二,在word 文档内析出《温病条辨·中焦篇》方剂、药物、药量。第三,根据纳入标准建立中焦篇方剂、治疗温热类的方剂、治疗湿热类的方剂的“基本信息 EXCEL 表”。第四,以所建立“基本信息 EXCEL 表”为基础,根据排除标准分别对方剂数量、方剂内药味数、药物频次、药物功能频次、药物四气频次、药物五味频次、药物归经频次等指标进行统计。第五,以所建立“基本信息 EXCEL 表”为基础,根据排除标准对方剂内药物剂量进行古今对照处理,并计算反应药物剂量规律的统计指标,建立相应的 EXCEL 表。在 SPSS18.0 软件内对方剂的各项指标统计描述、聚类分析,探讨方剂药物应用规律、药物配伍规律。
结果:1. 符合标准的中焦篇方剂有 84 首、药物有 121 味。其中治疗温热类温病的方剂有 34 首、药物有 63 味。治疗湿热类温病的方剂有50 首、药物有 90 味。2.治疗温热类温病的高频药物有:甘草、麦门冬、生地黄、大黄、元参、黄连、石膏、栀子、芒硝、知母、犀角。治疗湿热类温病的高频药物有茯苓、陈皮、半夏、厚朴、黄芩、生姜、人参、黄连、白芍、通草、甘草、滑石、枳实、猪苓、藿香、薏苡仁、柴胡、大腹皮、干姜、连翘、知母。3.治疗温热类温病的高频药物功能有:清热凉血、清热泻火、补阴、攻下、补气、清热燥湿、清热解毒、发散风热、重镇安神、开窍、理气、熄风止痉。治疗湿热类温病的高频药物功能有:理气、利水消肿、化湿、补气、清热燥湿、清热泻火、利尿通淋、发散风寒、温化寒痰、补血、发散风热、消食、止咳平喘、清化热痰、清热解毒、温里、祛风寒湿、清热凉血。对两类方剂以“药物功能”指标聚类,治疗温热类温病的方剂可聚为 14 类,治疗湿热热类温病的方剂可聚为 16 类,各类方剂均以清热为主,但部分方剂亦有补气阴、淡渗利湿、理气化痰之功。4.治疗温热类温病的药物归经频次在前 5 位的经别有:胃经、肺经、心经、脾经、肝经。治疗湿热类温病的药物归经频次在前 5 位的经别有:脾经、肺经、胃经、心经、大肠经。对两类方剂以“药物归经”指标聚类,温热类可聚为 13 类,湿热类可聚为 19 类,每类方剂均以胃经、肺经、脾经为主,但各有偏依。5.治疗温热类温病的药物以寒性为主,温性次之。治疗湿热类温病的药物以温性为主,寒性次之。对两类方剂以“药物四性”指标聚类,温热类可聚为 13 类,湿热类可聚为 11 类,每类方剂的寒温构成有差异。6.治疗温热类温病的药味以甘味为主,苦、辛次之;治疗湿热类温病的药味以辛味为主,甘、苦次之。对两类方剂以“药物五味”指标聚类,前者可聚为 11 类,后者可聚为 12 类,每类方剂五味比重不同。7.剂量明确的方剂有 73 首,药物有 94 味。其中治疗温热类温病的方剂有 27 首、药物有 40 味。治疗湿热类温病的方剂有 46 首、药物有 81 味。8.治疗温热类温病的药物麦门冬、生地黄、石膏、元参、大黄、金银花、连翘、豆豉 8 味药物剂量较大,且轻重变化较灵活;而冰糖、郁金、人中黄、当归、杏仁、牛膝、丹参、黄芩、半夏、赤芍药 11 味药物剂量较小,且轻重变化较小。治疗湿热类温病的药物半夏、茯苓、泽泻、滑石、杏仁、猪苓、石膏、黄芩等 8 味药物剂量较重,且轻重变化较灵活;而升麻、莲子心、防风、青皮、木香、麦芽、谷芽、白蔻仁、桑叶、蒺藜 10 味药物剂量较轻,且变化较小。9.治疗温热类温病的方剂“总药量”、“均药量”、“药量标准差”、“最大药量”均在前 10 位的有: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黄牡丹皮大青叶倍元参、增液承气汤、化斑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此 5 首方剂量较重;均在后 10 位的有黄连黄芩汤、玉竹麦门冬汤、小承气汤、宣白承气汤、栀子豉汤此 5 首方剂药物剂量较轻。治疗湿热类温病的方剂“总药量”、“均药量”、“药量标准差”、“最大药量”均在前 10 位的有:五苓散加寒水石、半夏泻心去甘草干姜加枳实杏仁汤、杏仁石膏汤、加减木防己汤、茯苓皮汤,此 5 首方剂药物剂量较重;均在后 9 位的是:露姜饮、补中益气汤、加味露姜饮、连翘赤豆饮、加减人参泻心汤、人参泻心汤,此 6 首方剂药物剂量较轻。对治疗温热类温病的方剂、治疗湿热类温病的方剂以“剂量轻重”指标聚类,前者可聚为 7 类,后者可聚为 11 类,每类方剂剂量轻重变化各异。10.治疗温热类温病方剂的“变异系数”、“极变异系数”、“主药突出指数”均在前 10 位的是:冬地三黄汤、小承气汤、化斑汤、白虎加人参汤、导赤承气汤等 5 首方剂,此 5首方剂药物剂量轻重明显,君臣佐使配伍较明确;均在后 10 位的是:增液汤、黄芩黄连汤、护胃承气汤、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等 5 首方剂,此 5 首方剂药物剂量轻重变化小,君臣佐使不明显。治疗湿热类方剂的“变异系数”、“极变异系数”、“主药突出指数”均在前 9 位的是:半夏泻心去甘草干姜加枳实杏仁汤、加减补中益气汤、杏仁薏苡汤、补中益气汤、四加减正气散、五苓散加寒水石,此 5 首方剂药物剂量轻重明显,君臣佐使配伍较明确;均在后 9 位的是:露姜饮、新制橘皮竹茹汤、四苓合芩芍汤、加味白头翁、小半夏加茯苓汤、三香汤、加减附子理中汤,此 7 首方剂药物剂量轻重变化小,君臣佐使不明显。对治疗温热类温病的方剂、治疗湿热类温病的方剂以“剂量配伍”指标聚类,前者可聚为 8类,后者可聚为 6 类,每类方剂剂量变异各不相同,主要突出指数不大的较多。
结论:通过对中焦篇药物分析探讨得出:一、中焦病主要病位在胃、脾,与肺、心(心包)、大肠有密切关系,而温热类温病病位主要在胃,湿热类温病病位主要在脾;二、吴氏治疗中焦温病用药多遵循 “治中焦如衡”,立足“祛邪安中”原则,注重调和脾胃、清热、祛湿和补虚相结合;三、组方配伍方面,治疗中焦温热类温病方剂配伍较湿热类简单,剂量构成上君药不明显,性味配伍上治疗温热类温病的方剂多采用苦甘辛寒配伍,治疗湿热类温病的方剂多采用辛苦甘淡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