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如何改善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条件,成为当前政府迫切需要考虑的闯题。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按照转移的理论、转移的实践、转移的条件、现状及问题、如何改善的顺序,对有关问题分别进行了阐述。 第一章是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迁移的理论评述,这些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观点、配第-克拉克定理、推-拉理论、增长极理论、引力模型、成本-效益理论、流转理论等,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主要是刘易斯模型以及费-拉尼斯、托达罗对其进行的修改。上述理论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条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方式,对于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复杂形势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政策思路,都具有或多或少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阐述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和加快转移的必要性。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积累。据统计,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9亿左右,其中至少有1亿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近几年,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因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正是这一方针的重要环节。 第三章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农业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条件,农业发展不仅可以为非农产业提供更多的农业剩余产品,而且产生了大量的可供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经济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条件,只有二三产业发展起来了,才能创造出大量的劳动力需求。相关制度创新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条件,当前影响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体制、土地制度、城建体制、城镇化道路的选择等。 第四章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条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首先,农业发展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条件,目前存在农民税费负担过重、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其次,能大量吸纳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都还存在不少问题。最后,从相关制度安排的情况看:1、户籍管理制度方面,大量外出打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农民仍不能把户口迁入工作所在地,由此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诸多方面的权益得不到保护,严重打击了农民外出就业的积极性。2、现行劳动就业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多、劳动者工资福利待遇低、迄今尚未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等。3、目前在许多地方,外来民工能够享受的社会保障或者含糊不清,或者根本就没有,结果农民工事实上被排斥在社会保险之外。4、目前,中国对教育的总投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只有2.2%,不仅低于美国的5%,也低于其它许多发展中国家。教育出现的突出问题是:农村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资金不足,义务教育有名无实;农民工职业技能素质普遍偏低、竞争就业岗位能力差;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难等。5、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土地使用权内涵不明确、土地流转困难等缺陷。同时,中国城镇土地开发利用的状况也令人担忧,滥占滥用土地、土地市场发育不健全、忽视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等问题大量存在。6、城市建设体制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都是由政府包揽包办、单一投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引进新的投资主体和建设者。7、我国现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其弊端一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提法不合理,二是该方针忽略了小城镇在我国城镇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提出了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条件的思路和政策建议。首先要加快农业发展,为此必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其次要以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大力挖掘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引导、服务、规范和保护其发展,搞好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最后要加快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创新:1、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可以先在全国范围内取消“身份”的限制,然后逐步还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最终实现自由迁徙。2、建立健全劳动就业制度,各地应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农民工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3、建立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要从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做起,逐步把农民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范围中,建立起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4、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尽快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4%的目标,重点增加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转移支付,加强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创造条件让所有农民工子女能够进入当地正规学校就读。5、农村土地应在稳定承包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内涵,建立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机制。城镇土地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特别要防止利用设立各类开发区的名义大规模的圈占农民土地,要将货币安置、招工安置、入股安置、住房安置、社会保障安置等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6、促进城市建设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业。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城市建设的支持,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培植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转变政府的投资职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土地和基础设施的开发机制。7、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为此,应调整城镇发展方针:合理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适当发展小城镇;大城市的发展要和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县城管理体制的改革;修订设市和设镇标准。 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个条件:农业发展、经济发展、相关制度的创新,以崭新的角度对转移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分还第一次把劳动保护制度创新作为促进转移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在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上,本文提出城市群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结合点,使城镇化问题摆脱了“大城市论”“小城市论”的纠缠。此外,本文对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作了较深入地分析。